林正,微信直营专家,混迹9年的互联网老兵。利用多品牌,小竞争策略孵化出多家公司,每家公司的月产出做到300万左右。本期内容从选品,公司内部的自动化运作机制,深度解析直营大咖林正4年直营生涯,200人团队的运行逻辑。
目 录
1、多品牌,小竞争策略背后的流量分发思维
2、200人直营团队自动运转的核心方法,如何把每个核心环节的工作,沉淀成每个人都可复制的手册
3、如何用系统思维赋能每一位员工,打造出一支年营收千万级别的直营精英团队
4、直营的命门,如何把成交客户价值最大化,让客户不断复购
5、30人小团队实现单月3000万流水,林正寻找可持续运转项目的秘诀
6、选品三大铁律,如何利用流量平台来倒逼选品
7、直营的发奖文化,学会这一个技巧,让你的每个员工提升37%的产出率
正 文
这次给大家拜访到的,是一位在直营圈里,已经混迹9年的互联网老兵:林正。最早期切入互联网的时候,他在互联网上发帖子,帮助一家英语教育类的企业介绍生源,赚到了第一个20万。
后来他自己做了一个课程,卖5000元,在网上继续招生,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通过这段经历,他学会了一个能力,让客户在互联网上系统的,逻辑的,理性的购买高客单价产品,而且控制了不错的退货率。
再后来,2015年的公众号流量红利来了,林正抓住了微信公众账号派单的红利,一个粉丝价格不到十块钱,有时一个销售一天就能加上千个精准粉丝,当时售卖的是一款农产品,一个月的售卖量达到了几千斤,做到了这个行业的全国第一。
再后来,林正顺利实现了公司经营的规模化和正规化,推行了多品牌,小竞争策略,在企业内部,根据互联网流量属性,量身定制产品品牌,利用这套策略,在内部顺利孵化出多家公司,每家公司规模都控制在5-20人,目前公司规模达到了200人。
在他的眼里,直营是可以一直做几十年的长久事业,他有一套一直遵循的直营系统的运行逻辑,今天的这期节目,对于正在做微商直营的企业,或者是,将要踏进这个领域的创业者,可要好好听听吆。有请波波老师
跟林正采访的过程中,明显的感觉到他是一个乐于分享的人,他说,你赚钱别人不会敬佩你,但你出来分享,会让你这个人变得很值钱,你公司很挣钱,和你这个人很值钱,这是两回事。
比如说你现在是卖服装的,但是,因为你站出来分享你卖服装的经验,这时候,就会吸引很多和你同频的人跟你接触,他们就会告诉你,他们是干什么的?是怎么干的?你可能会认知到更多的行业,知道他们更多的实操细节,进而把这些细节优化到你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面。
我自己深有感触的一点,分享这件事情本身,倒逼着你去梳理自己的经验干货。在这个过程中,你发现,收获最大的就是你。
当你做完整个分享,你发现自己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并且,对于你曾经困惑的下一步要怎么做,你也很清晰了。所以,分享就是倒逼你进行自我梳理的过程,我自己的认知,输出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们说这个世界的本质在于交换,当你站在舞台上,面对几百人分享你的经验的时候,你收获到的,就是几百人对你的信息回流。
这样一想,你是不是就会迫不及待的要去分享了?波波来了每月都会有各种的分享会,如果你有独特的创业绝活,欢迎你来,我们给你提供舞台。或许你的人生大的转变,就从这一次的分享开始。
林正的商业模式,就是我们说的直营,什么是直营呢?前面通过一个引流的页面广告,在互联网上做各种的付费投放。比如说百度竞价,信息流,抖音等等。
在每一个页面都会留下一个个人微信号的二维码,把意向的精准粉丝沉淀到微信号,通过朋友圈的运营,一对一的互动聊天,实现销售的一种商业模式。
如果你想扩大你的规模,就把引流的投入加大,把承接流量的销售团队扩大。这就是我们一直说的直营模式,直营模式一般来说,公司人数比较多,前期的重点在于流量,和转化,后期的重点,就在于人员的管理。
今天我带大家,深度的挖掘一下林正的直营干货。
1
多品牌小竞争
林正说,他见过很多做直营的团队,有的几百人,有的上千人,因为直营项目对于流量的依赖是巨大的,一旦流量出问题,整个销售团队就会出现恐慌,甚至是崩盘。2017年随着流量成本越来越高,已经有大批的直营团队活不下去了。
直营这个行业,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对流量的依赖性太大,如果一个公司有几百号人,甚至上千人,当流量危机来临的时候,销售们就会没有流量,没有流量就赚不到钱,就会倒逼公司,公司的压力就在这里了。
有种理论说,做生意像在大海里行船,船越大越稳固,这个是从物理的稳定性来说的,船越大,越不容易受到风浪的冲击,这是没错的。
但是,船越大,意味着你需要的能源就会越多,你没有充足的能源供应,他就会瞬间失去动力。比如,油的数量是有限制的情况下,想要跑得更远,就只有一个办法,把船变小。
前段时间,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之前一直做直营很风光,公司做保健品的,公司有1000多人,以前的流量成本是几十块钱,活得非常滋润。后来流量成本急剧上升,到了一百多,甚至更高,关键是流量入口被限制了,撑了五个多月,最终还是全部解散了。
所以你看,做直营的思维就是把一个单位的盈利模式标准化,流程化,然后,在这套标准化的流程基础上,实现快速的扩张,变成几百人,几千人,这是一个听起来没有什么问题的逻辑。
不同的地方的人员入口,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可以很容易招募到,这个变量是可以良性增长的,管理过程的标准化,在不同的团队内部,也是可以复制的。
这些都是形式上面的东西,但有一个点无法逾越,就是流量。流量,就好比我们上面说到的那艘大船,船越大,需要的能量越多,一旦流量得不到有效的供给,船立刻就停了。
所以,做直营,最后的根本点,还是在流量身上。
但是我们设想一个场景,海上飘着很多大大小小的船,每艘船都能够自己航行,解决自己的能量问题。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再举个例子,比如,现在大家都说直营不好干了,但是你看,全国各地还是大大小小的直营公司一大把,卖什么的都有。他们的流量也没问题,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说流量是最大的问题,实际上就是单一流量的获取方式上面,比如说,你公司1000人,全部依靠百度流量,一旦赶上百度限流,或者其他问题,整个流量就会全部断掉。
1000人的每月开支是很恐怖的,这时候,全公司,就都要解散。比如之前出现的魏则西事件。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林正是这么做的。
多品牌,小竞争。
多品牌,小竞争,他把公司切分成了不同的项目,每个项目5到20人左右,每个项目做一个品类,做一个品牌,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选品呢,就会选那些竞争不是很激烈的,
你看他们选品的思路哈,不是有什么卖什么,而是根据流量的竞争度来选择,小竞争是他们选品的一个标准。
一个5-20人的团队一个月的产出可以做到300万左右,在一个时间段,只会起一个项目,把整个项目的所有细节打磨好之后,再起下一个,这样每一个项目,都有她自己的品类,不会导致和其他项目或同一个品类造成内部竞争。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实现了项目运营对于流量波动的影响不会太大,比如这个是卖化妆品的,流量出现问题,只是这个小项目自己本身的波动,不会影响到那个卖保健品的团队。
如果其中一个项目实在经营有问题,又没有找到打的突破方向,也可以把这些人全部并到其他项目组。
实际上,这种做法,就是在一个企业内部,实现了内部的市场化。但是,在选择品类的时候,就会刻意规避下,每个项目组选择一个特定的市场品类,不会形成内部的恶意竞争。
这个做法的本质,还是从流量入口倒逼的。我有这样的流量入口,我能分析出来,哪些品类利用这样的流量入口,竞争比较小,但是转化还可以。
那就根据流量来量身定制品类和品牌,每个团队规模控制在5-20人以内,便于出现风险的时候,临时机动调整,这就是林正说的,多品牌,小竞争策略。
这套方法,有很多的适用场景,比如说办公室小野,做的特别火,他专门拍那种在办公室,利用一个易拉罐做饭的各种奇葩视频,就火起来了,他后来也是横向孵化类似的一些自媒体大号,比如说七舅脑爷,都获得了比较大的成功。
这个现象背后,还是因为你的流量来源是从平台获取的,而如果你是平台,你就不希望你的流量只给到少数的头部商家,而要给到更多的不同类型的商家,这就是平台的流量分配思维。
这种多品牌,小竞争的策略,就是在刻意的迎合平台的流量分发,各种的单位小量,聚合到一起,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
总结一下,多品牌,小竞争。
2
任何环节沉淀成手册
员工离职啊,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因为他的离职,你公司转不动了,这就是你公司的问题了。
这背后最大的问题,就是你的公司运转靠的是什么,是少数的掌握经验的人呢?还是经验都被累积流传下来,再换上其他的人,能够传承已经积累的经验。
就是你企业最大的资产是什么?如果你把他看作是人,那么,这个人走了怎么办?
所以,你发现,一个企业最大的资产是,通过持续的运营沉淀下来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好比一个国家,发展到今天,是不可能再回到封建社会的。不是因为人,而是因为经验的累积传承。
比如说我们的法律,教育方式,高考制度,医疗制度等等,这些经验的累积,传承,是不会因为人的离开而失去,又回到原始社会的。
但是就有很多公司,在少数的几个关键性人物离开以后,就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从公司的创立之初,我们就需要做好各种经验的累积和传承。比如说,肯德基,招募很多的大学生去加工薯条、面包,他们怎么知道这个要加工到几分合适呢?
他们在进入之后,会经过一轮培训,不会教给你察言观色,望闻问切,而只是告诉你标准。比如,把薯条放进油里面,看到灯亮了拿出来,晃三下,不需要思考。这就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东西。
林正一直说,一定要把公司变笨,每一步都标准与制度化才是稳定的开始,就像蚂蚁一样,生物学家研究蚂蚁,给他们画一个圈,他们就会一直围绕一个圈转,就是这么笨的蚂蚁,根据分工的精细化,可以完成伟大的工程,寻找食物、筑巢、搬家、打架等等,因为做了无限的工作拆分给了他们。
那么这种思路,放在我们的公司的日常经营里面,应该怎么做呢?
每个岗位的人,都需要把自己日常经营过程中的经验,沉淀、梳理,做成手册。比如说,销售部,会把自己优秀的话术,谈判客户的技巧,全部记录下来,这样便于自己思考总结,当哪一天他离职了,接替他工作的人,只需要翻看他的记录手册就可以实现经验的传承。
人走了,但是经验留在了公司,这对于公司的日常经营,就是一个正向的累积行为。
比如说,在海上的舰队,都会有航海日志,记录他们在航行和停泊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包括航向、航速、燃料情况,还有旅客情况,这个就保证了以后出现问题的时候有据可查,还有,人员接班的时候,不需要过多的耗费时间做交代。
你看很多看似不同维度的场景,都是有着相同的处理方式的,这就是方法论,一个企业最关键的不是人,而是由人的经营产生的经验和机制,我们要适时的把他整理出来,沉淀成手册。
我们来看一下林正的经验机制都是沉淀的什么?这里有太多了,我慢慢说。
日常工作汇总,常用电话管理,行政工作汇总,人事干货汇总,招聘流程说明,招聘渠道,筛选简历的标准,如何答应聘者的问题,面试的通知话术,面试问题的汇总,新员工入职流程,离职流程,企业文化宣传,对外宣传渠道流量监测记录。博客上传和更新流程,官网上传与更新流程,QQ空间上传与更新流程。
公积金办理流程,用工和社保管理流程,通过银行办理社保新卡流程,商业意外险增减流程,校园招聘,部分大中专院校信息汇总,智联招聘使用说明,前程无忧使用说明,58同城使用说明,中华英才网使用说明,BOSS直聘使用说明,主动邀约的规则和技巧说明,公司采购申请流程。
年度体检流程,销售主管换届选举流程,方特梦幻王国游玩攻略,员工活动组织流程及注意事项,考勤数据统计及核对流程,202办公大厅音响使用说明,网线以及WIFI信息汇总。
年会组织注意事项及准备清单,入职体检供应商对比,娃娃机使用,办公用品以及存放位置,招聘竞品公司汇总,路由器设置,背景调查流程及说明,劳动工资备案和工资指导线备案,代发工资流程等等。
你看,他把一个企业几乎每一个岗位在负责的东西,全部沉淀成了手册,不管哪一个关键岗位的人出现离职,都不会影响公司现有的经营,因为他的经验都已经做到了公司的手册里面,这就是公司累积下来的资产。
总结一下,把所有环节沉淀成手册。
3
学会用系统思维
管理员工的动作
直营最大的问题就是利润的获取只能靠增大规模,人均的产值在几乎就是一个定值的情况下,就只能靠增加人数来实现。所以,你看到很多直营公司,都有几百号人。
人多不见得说是好还是坏。好的地方,就是你有充足的人才储备,你想干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有好的人才入口。但是坏处是,人多了管理就是一个问题。
直营讲究的是对于人的行为过程的管控,要想提高单人产出,就需要把每个人的行为动作做到最接近产出比的动作类型,这就需要把这些动作记录下来,录入系统,再反过来用系统来约束,引导人的动作。
这就是林正说的,用系统管动作。
之前听刘强东说,京东员工的每一步,都会使用系统建立通道,每一个牙刷,都可以一分钟内在仓库内找到。因为他们有一个非常完善的系统。甚至他们的车上都安装上了GPS导航监控,如果你走的路不对了,他们都有监控,万一你开车回趟家呢?老板是不断地发现公司的阴暗面,处理掉后,做成了系统的标准化与制度化。
目前的直营也是一样,从最早期的只能使用个人微信,手工记录,现在发展到,每一个环节都有系统的支撑。
系统可以替我们做什么工作呢?比如说一些标准性的工作,重复性的工作,监督性的工作,复杂性的工作,系统都可以帮我们来完成。
我们看一下林正的直营系统都有一些什么功能。
他的直营系统一共分为了七个大的模块,工作总结,考勤管理,人事管理,销售管理,推广管理,培训手册,财务管理。
比如说工作总结里面有这样几个板块,添加工作总结,工作总结汇总,经验感悟汇总,员工心里话,主管评价,添加月目标,目标汇总,对公司的建议,对公司的建议汇总,我的分享汇总。
这样就能保证员工及时性的把自己的想法,不用通过直接的物理沟通,非常快速便捷的把信息传达给公司。还能有主管评价的版块,保证主管一定是看的,并且一定要做到及时的回复。
日常管理模块,有这样的几个功能,发起投票,投票汇总,总票数查看,工作任务,通知通告,添加订单,订单管理,添加财务订单,暂不发货订单,订单回收站,审核赠品订单,公众号收款,退款流程等等功能。
因为功能比较多这里就不一一描述,你可以到波波来了公众号后台,回复,林正,就会弹出来他这套系统的功能截图。
用系统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如果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一种思维模型,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首先把这一个环节前置。
前置做的内容,就需要你把这个业务所有的经营环节都要考虑清楚,把每一个环节尽可能的标准化,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当老板的视线离开这些一线岗位的标准化设置以后,这个系统,还能够自动自发的形成新的执行标准,来代替之前已经形成的老的执行标准。
所以系统的权限管理,要交给中层与基层的建议,像一些工资方面的他们不能动,很多系统业务优化上,中层与基层每天都有权力,提建议汇总并不断优化、创新。比如,十个人的时候,跟一百人的时候,系统模块就会有区别。
之前我们一直说,管理一家企业,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机制,但是机制由谁来制定呢?所以,你要设定一个机制,让机制能够自己源源不断的产生出来,就是机制的生发机制。
我在波波来了第三期讲的,姿美堂。他们之所以发展迅速实现规模化达到500人团队,也是因为有一套直营的CRM系统,你可以回过去找到第三期,再听一下。
总结一下,学会用系统思维,管理员工的动作。
4
维护部是直营的长期生命线
做直营流量很关键,但是,我发现,所有直营做得好的企业,都有一个明确的特点,就是,他的后端的客户维护做的特别棒。
其实直营思维的逻辑,就是前端投入流量获取客户,后端成交客户,把成交客户的价值最大化的一个过程,但是如何把成交客户价值最大化就是一个问题。
比较着急的做法,就是设立二线部门,客户第一次成交以后,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把客户分成三种。第一种,失望用户;第二种,半活跃用户;第三种,活跃用户。
针对这些用户的状态,用一些非正规的手段进行开发。比如说过度承诺,比如说夸大宣传等等,这样可以快速的拉高一个用户在你这里的消费额度。比如,有的客户的消费甚至能够达到十万,这样的客户。
这样消费下来,这批客户基本上就是死的了,就像割韭菜一样,割的太狠了。
林正的维护部的成立,也是为了提高客户的终身贡献价值,但是,并不是年度贡献价值,他把一个客户的回报周期拉得很长,这就要求维护部的员工,不需要对客户的销售逼的太紧。做好忠诚度的前提下,再谈成交的问题。
对于老顾客的态度,就是长期放养,越少打扰越好。
我们发现做微信直营的核心就是人,微信上面的顾客之所以能够在你这里买产品,更多的,就是因为对于人的认可,在微信这个小的封闭环境里面,我们发现,顾客对于品牌的忠诚度,远远小于对于人的忠诚度。
所以会出现,上面说到的一个顾客,可以消费10万块,就是因为他喜欢在你这里买东西。你卖什么,他就会买什么,基于这个点,对于一个顾客的后端产品线的延伸就出来了,前端用单产品引入,后端用系列线产品拉宽。
前面是根据流量渠道筛选产品,后端是根据顾客需求,量身定制产品,你发现,所有的产品选择,都不是有什么产品,卖什么产品,而是你手里的资源,允许你卖什么产品。
这个就是很重要的直营选品的思维。
对于维护部门来说,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复购加裂变。第一次成交,对于现在的直营来讲,都是亏损的,因为前端的流量费用太高了,所以,成交,只是销售的开始。
维护部门首先要做的就是实现复购,实现复购,需要的就是建立长期的信任,延长客户的忠诚期。当客户的信任度建立好以后,才会用利益的激发,去引导他们转介绍和裂变。
对于直营公司来说,客户就是资产,一旦拥有了这些客户数据,就可以通过后端,持续不断的运营,来挖掘客户的终身价值。所以,你发现,直营公司,是可以长期运作的,比如说十年。
我问林正他们公司有哪一个重要的动作,你可以拿出来说一说的,他就把成立后端维护部这个事情拿出来了,他认为这个动作对于后来的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不同的公司在解决后端的销售方面,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我在<波波来了>第四期,讲的康嘉奇的案例,他们是通过内部阿米巴小组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做得也很成功,你可以回去听一下。
总结一下,维护部是直营的长期生命线
5
多测试,轻测试,重投入
做直营的企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发现新的产品和新的项目,还有新的流量渠道,这就需要不断的试错寻找。
多品牌小竞争,这套模式,就需要把你前端的箭头产品拉宽,如何找到合适的产品这就是一个问题。
首先你要看现在的流量风口在哪里,就是流量势能。在2015年,微信派单谁做谁赚钱,一个三十人的小团队,依靠微信派单卖产品,都可以实现单月三千万的流水。
这就是因为流量的风口在,那如今流量的风口在抖音,你就要根据抖音这个平台的特性来选择你要售卖的产品,而不是,你之前有什么样的产品,直接拿到抖音平台售卖。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了互联网加速了你的成功,也加速了你的失败。你可以一天让几千万人看到你,但是同时一天也会多出几百个竞争对手出来。
想要把一个品牌吃一辈子,在互联网上是非常难的,因为同行的增长,客户的喜好会随时被别人拉走,再加上红利只有1年甚至几个月,就要在稳定现在品牌的基础上,去测试别的项目。
他们的轻测试的逻辑是这样的。
第一步:确定产品,不需要进货,只需要选定货源,比如说在阿里巴巴选定一个工厂,他上面一定是有图片的,直接把这个图片拿下来,可以给客户作展示,选择产品的时候一定要有复购的产品。
第二步:制作一个吸粉文案,这个文案可以没有你的产品,这个需要根据你投放的平台来确定,你的目的是吸收到有可能购买你产品的精准粉丝,而不一定上来就是直接过来购买你产品的粉丝,这是两个思路。
第三步:找到流量投放渠道,比如说百度、抖音、信息流等等。比如你计划在这里投入2万块钱,一天先加50个粉丝,两个人成交流量,先来测试一周时间,如果一周时间一单都不出,你再来分析是什么问题,作出调整。
如果,一周很赚钱,比如,投入广告费4000,产出4000,当天就能把广告费赚回来,这个项目就一定没问题。即使前端是赔钱的,都可以做,因为,大部分的利润获取,都是在后端,靠维护老客户产生复购获取的。
第四步:建立销售团队,只要项目跑通了,你就可以扩充人手了,从两三个人,扩张到几十号人,这个项目,慢慢的就会成熟起来。
那么如果这个项目跑不通呢?那就继续测试,一般情况来说,测试十个项目,能够成三个,这就是很高的概率了。但是一旦测试成功,这个项目就可能会持续运转,有一定的生命力。
直营的好处就是测试的门槛很低,不需要大批量的先把产品生产回来,但是,现在随着流量成本的越来越高,进入的难度也已经加大了,需要有很成熟的运作经验。比如转化的功底,流量投放的功底,这些都会直接决定一个项目测试的成败。
所以,在测试项目的时候,一定要派高手上,甚至在最开始的时候,老板也要上。所谓的轻测试,就是在项目的选择上投入要做到最小化。
但是一旦选定了,就要开始进行投入,在轻测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选定方向问题。一旦方向选定,就要开始重装启动,方向没问题,你能不能跑赢,就看你的马力够不够大了。
他们公司,一年到头,都在不停的测试项目,你就可以看到,这个环节的重要性。
总结一下,多测试,轻测试,重投入。
6
直营的核心关键词:
投入产出比
直营领域是靠前端的流量持续投入来获取客户的,它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前端的流量投放。有很多直营公司一年的广告费大概几千万,为什么他们敢于花出去这个钱呢?这里面怎么去核算呢?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投产比。
比如说,投2000元广告费,销售产出了4000销售额,这个投产比就是1:2,就是你投入多少广告费,能够产出多少销售额。投产比就是这个比率。
这个投产比是一个动态值。比如,当天投产比,一周投产比,当月投产比,季度投产比,甚至半年投产比。
当你把这个投产比计算出来,就可以计算获取一个粉丝的成本,还有预计这个粉丝一年能够给你带来多少利润。
如果,获取一个粉丝,200块钱,但是你的平均粉丝年度贡献价值是500,那么你的年度投产比,就是1:2.5。你经过核算以后,发现,这样干下去,前面半年是亏损的,后面到年底就是盈利的,你就可以干。
如果你没有这个投产比的精确数值,你就是恐慌的。
现在直营领域进入的门槛已经越来越高了。因为你现在的投入,半年后,才可能开始盈利,很多创业者是熬不住的,因为大家都习惯做互联网就是即时播种,即时收获。
但是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直营企业,相对来讲,构建了一个护城河。
总结一下:直营的核心词,投入产出比
7
重视80%底层员工
对于管理的框架,有一种是这样的,顶层负责项目的选择与梳理,中层负责执行落地与监督,基层负责示范和细节反馈。
他们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习惯,所有的决策都是从底层往上打。比如说出了一个制度,首先是问基层员工,这个制度能不能激励你啊,对你有没有帮助啊?或者是能不能长期的坚持啊,根据他们的反馈来进行决策的调整。
现在很多的管理模式,都开始往底层倾斜,让一线的人有决策权,你看韩都衣舍的三人小组制,就是典型的倒三角结构,让一线的人拥有了货权和财权。
所以,林正他们公司的管理理论模型,也是从底层往上走。比如,让员工每周写总结,把执行过程中的问题全部写出来,把这些好的东西,做成制度与流程,优化到整个团队中。
比如一个主管把一个好的工作方式分享出来了,然后,就会把这个方式在其他所有的主管群里面释放,让大家看到。原则上,就是把底层的好东西,让所有人看见,还是信息的共享。
总结一下:重视80%的底层员工。
8
拉长时间线测算投产比
现在切入直营领域已经好艰难了,今天投入1万块的广告费,半年以后才开始盈利,这简直不是人干的活啊。感觉越来越艰难了。咋办呢?
这个问题,我上面已经说到了,就是一个计算投产比的问题,如果你把投产比的计算周期放在当月,现在进入,确实很难实现盈利。但是,如果你把投产比的计算周期拉到一年,你就会瞬间感觉,这个生意可以做了。
比如说,现在很多的传统企业,他们的投入回报,都是按照三年、五年计算的,如果是用传统企业的态度,对待互联网的一些玩法,一定可以成大器。
当你把你的回报周期的期望值拉长,你发现,直营虽然现在不能够立刻赚钱,但是,相对于其他行业,还是一个好项目。
当你把你的投产比的测算时间拉长以后,你发现,你可以放开跟他们抢流量了,因为你把你的测算周期拉长到了一年。
你估算出你的粉丝成本最大的可以承受范围是300元,而你的竞争对手他们的测算周期是三个月,他们的最大可承受范围是200元,所以,竞争对手不敢投的广告,你就敢投。
举个例子哈,比如说,之前遇到一个朋友是汉庭酒店的区域经理,他告诉我一个快捷酒店的投入大概在500万,回报周期都在3年以上,如果是互联网行业的人,去考虑这个项目的可行性,立刻就给毙掉了。
但是,你看全国各地还有那么多人开酒店。你就知道,决定一个项目好不好的不是项目本身,而是,你的期望值。
其实,直营项目,即使粉丝成本再高,相对于三年的回报周期来讲,还是非常短的。你只需要把这个回报周期设定在一年,做到这一点,你就可以在心态上领跑你的竞争对手了。
那有人就会拿之前粉丝几十块钱的时候比,你可以这样想,那时候的红利期,才是不正常,现在的状态才是正常,你看,还不是有很多直营企业活得好好的吗?
总结一下:拉长时间线测算投入产出比。
9
根据流量平台来倒逼选品
选品这件事情,不同的销售方式,不同的销售渠道,都要有不同的方法。这个是一个倒逼的过程。比如说,你要在百度销售,还是在头条销售,你发现,选品,是针对什么在选品?
是针对于你的销售渠道,销售场景在选品,你是选择在你已有的资源上面,看看什么样的产品好卖。而不是,你已经有了一个产品,再去开拓渠道,这是两个相反的路径。
我在波波来了第13期讲到韩后,在开启屈臣氏这个渠道的时候,就没有把原来已有的憨厚的产品线,直接上架屈臣氏销售,而是针对屈臣氏的销售场景,人群属性,来量身定制产品。在做直营的时候,依然是使用的这个思维。
只不过是根据你的流量渠道来选品。
他们的选品还是有三个可以遵循的铁律
第一:刚需
第二:高频或高价
第三:宽度,易推广。
第一条就不用说了,刚需。第二条,高频或者高价。我说说高价,做直营的有一个思维,就是跑通整个销售通路之后,客单价一直往上提,直到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因为前端的流量投入较大,他们的计算方式是人均产出。在直营的思维里面,卖的是人的信任,不是产品的性价比,基于这个逻辑,他们会一直拉高客单价。
第三条,易推广,就是根据自己掌握的流量渠道和平台来设计自己的产品,所以,产品的选择是倒逼出来的。
总结一下:根据流量平台来倒逼选品。
10
文案部门的考核标准
让市场来决定
有很多部门的考核是很难做指标的。比如,文案部,他们负责做朋友圈,负责写商务的软文,怎样给他们设定清晰的考核标准呢?
文案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门,很多公司都把他当成了一个小小的文员。其实你发现,不管你卖的是什么产品,客户能够直接感知到的,永远不是你的产品,因为他没有办法进行直接的物理体验,除非你是做线下实体店的。
林正说一个好的项目,一定是好内容+好产品+好推广+好的销售模式,内容像开在高速上车的底盘,车速越快,底盘越重要。
你传达给用户的,或者是图片,或者是文字,或者是视频,不管是哪一种形式,最底层的构成就是文字。所以,文字就是你向世界描述产品的一双手。
从数据来看也是这样,直营零售,有50%的业绩,是因为朋友圈吸引来的。
他们对于文案部门的设置非常的清晰,只有两个职位,一个负责写商业软文,一个负责编写朋友圈。
商业软文就是你可能会看到很多从第三方的报道,来说你正在做的产品,这会增加这款产品的信任背书,从另外一个维度助力成交。
另外一个职位,就是专门负责编写朋友圈。重点来说一下,他们是如何对于这个岗位考核的,因为只要设定好了考核,他们就会有一定的动力自主自发的研究,市场到底需要怎样的朋友圈。
他们有一个比例排名公式。
使用次数+高质量数+创新奖*10+雷锋奖*3-未使用数*2,每周按照这个结果排出名次,这个名次就是日常奖金的依据。
其实这背后的逻辑啊,还是看你制造出来的文案,被公司的销售同事们使用了多少次,他使用了以后,有多少人点赞、评论、互动,根据这个来判断朋友圈文案的质量度。
总结一下:文案部门的考核,让市场来决定。
11
缩短奖励周期
发奖就是一个团队管理的范畴了,大部分的直营团队,都会有这样的一个习惯,他们会设置很多名目的奖项。
比如,黑马奖,鼓励新人的;分享奖,鼓励主动分享经验的;创新奖,鼓励创新的;转正奖,给新员工一个仪式感的;团队奖,培养集体荣誉的;主管奖,可以选拔优秀的领导。
发奖这件事情,就是排名的一种,人都有一种习性,只要是被排名,就会瞬间不淡定了,就会去做那个排在前面的人,只要激发了这种欲望,就会有人主动站出来,只要有人站出来,就会带动整体的氛围,就是我们说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他们公司的好处是,把所有的奖项,全部设立在了系统里面,从系统内部就可以实时看到每个人的各种排行榜。比如说,黑马奖的排行榜,创新奖的排行榜,等等,这个实时展现,就是游戏化思维里面的即时反馈。他能够第一时间,看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还有一个每天发钱的习惯,就是把当天符合指标的员工,提取出来,直接现金奖励。比如,单日营业额破1万,4万,制定几个阶梯,每天达到就会立刻发现金。
这一点林正是从游戏里悟出来的,因为发现打游戏时,完成一个任务就给一些奖励和装备,就特别高兴,发现员工发工资时是很兴奋的,但是过几天,就又麻木了。
所以就想,能不能天天发钱,比如定一个指标是5000,完成了就给50,这是提成之外的。别的部门也是这样的,他们公司,除了提成与工资是月结,所有的奖励都修改为日结与周结,这样测算出来的结果,就是奖励周期越短,员工的激情越高。
发奖励这个地方有三个可以参考的要素,第一:完成的时间;第二,完成的标准;第三,完成的奖励。
这个地方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发放奖励的时间周期。比如有的是年终奖,很多。但是距离现在很远,不会对于现在的工作产生实质性的正向推动,而我们发奖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推动现在的业绩。
所以从这里得出一个结论,一定要最大化的缩短奖励周期。
比如说,你制定了一个月度奖,是为了达到你预先设定的月度销售目标,但是呢,为了保证你的月度销售目标的达成,你需要制定一个周奖励,确保周目标的达成,只有周目标达成了,月度目标才能达成,然后,再来制定一个日目标,设定一个日奖励。
这个就是针对一个大目标,拆分成了小目标,针对每一个目标,设定了一个奖励。刺激这个目标的完成。
这个就好比是做微商,或者是做直销,必须要解决他最底端的最小销售单元,从这个小单元,才能够层层递进上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
每个人都是活在当下的,让他当下有爽的感觉,用当下的目标,当下的奖励,来调动他当下的战斗力,这样你就有了每一天的结果,所有的大结果,都是由每一天构成的。
总结一下:尽量缩短奖励周期。
12
拆分节点
做出节点制度与标准
在跟林正聊天的时候,我注意到,他一直有一个做事习惯,就是,把每一件复杂的事情,拆分成为不同的环节,然后各个环节由不同的人来负责完成。这个也可以叫做技能的拆分。
比如说,百度竞价团队,有的人负责写创意,有的人负责做页面,有的人负责做推广。他一直是那种流水线的思维,干什么的就负责干什么。
这里面有两层思考,当一个人只做一个环节的时候,他可以把这个环节做得很极致,这是从工作角度,当他只能做一个环节的时候,他不能完成这件事情的全部,就意味着他单干的几率会降低。这是从人的角度考虑。
就比如说我做内容也是一样,有人专门负责联系分享嘉宾,有的人专门负责安排事务,有人负责整理现场资料,有人负责拍照,有人负责把资料整理成马上可以变成文稿的形式,有人就负责把最后的文字写完,写完之后再进行录制。你看也是拆分节点。
比如,做一个视频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一个拆分的节点,做出来详细的制度和标准。这就是一个团队作战的思维。
总结一下,拆分节点,做出节点制度与标准。
13
百度投放清单
那就拿大家最关心的百度竞价的流量投放,来举一个例子,我拿到了一份他们的投放清单。
1,谈好返点,提交落地页链接审核开户
2,账户下来之后上传相应的创意
3,创意通过之后设置账户的定向
4,添加百度统计代码,可以看到测试的实时情况
5,确定落地页文案是否正确,落地页的微信号和要测试的微信号是否一致
6,销售确定可以联系上
7,确定微信已经加粉没有被限制或封号
8,重新看一下所有的定向,落地页以及代码正确,确认无误之后,开启要测试的计划按钮,开始投放。
这样的一份清单,可以确保每个人在做投放的时候,从头到尾检查一遍,即使是老的推广人员离职,新的推广人员也会快速的补位。
14
人员招聘考核的详细指标
当你有了系统思维以后,确实,在做每一个工作的时候,都会考虑用数据化来呈现,比如说招聘也是一样,最终的结果,就是你能够找到多少能够胜任这个岗位的人,招聘很重要,可以源源不断的给一家公司输送弹药。
这里面考量的数据指标有这么几个:简历数,邀约成功数,面试数,通过数,入职数,离职数,转正数,邀约成功率,面试率,通过率,入职率,离职率,等等,一个是指标数据,一个是指标比率。
当你有了这些数据的时候,很容易解决招聘的问题。
荐 书
林正给推荐了两本书,一本书叫做《精进》,一本书叫做《钱七步创造终身收入》,都是可以值得读三遍以上的书。
20190419-直营-20人小团队,如何实现单月300万流水?180
音频: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4wA2iaVRTUDNVMMtNVUXnA 提取码: 33vc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15期
网友评论
当前共有4条评论耿
回复一懒众衫小
满松
回复生死去留,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满蝶
回复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单
回复即使无法掌握未来,也请不要忘了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