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3:谈谈我的写作经验~

  11月13日,晴,家


  我们为什么如此努力?


  总是害怕孩子拼爹失败,受欺负、受侮辱,买不起苹果5……


  事实上,我们多虑了。


  因为,物质之拼越来越淡,过去谁拿个大哥大,那是不得了的事,现在你还在意谁用的什么手机吗?


  我买车的时候,在我们村里都是新闻,哇,是辆捷达呀,因为我们这里即便有车,也不过是面包车,捷达就算豪车了。


  如今呢?


  在外面打几年工的小青年,纷纷买车了,有车也不再是别人羡慕的对象了,而且这种攀比越来越淡化,就跟过去的摩托车一样,慢慢就普及了。


  当车子、房子成为生活标配时,就没人再炫耀这些了。


  我觉得,上班族月薪1万元会成为常态,人们会越来越富有,这种生活上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小,我已经深刻感觉到了,甚至有种危机感,头顶“创业者”的帽子,收入还不如上班族。


  嘲笑和羡慕,也是人之本性,永远不会消失的,我们习惯了嘲笑弱者,喜欢了羡慕强者,那么未来什么样的人会得到我们的羡慕呢?


  第一、有才华的人。


  第二、有自由的人。


  第三、能行走的人。


  我们愿意为有才华的人买单,假如,王菲到你那边旅游,钱包被偷了,身份证、银行卡都丢了,发微博求助,你愿意去给她1万元吗?


  我不知道别人,至少我愿意,而且是不需要回报的,是为才华买单。


  我认识牛哥以后,我就深刻的感觉到了一点,这个世界上不缺少有才华、有实力的人,但是缺少能够把他们的才华展示出来的平台和渠道以及方式。


  《中国好声音》也印证了这一点,如果没有这个栏目,那些学员能火吗?也许还在酒吧卖唱维生,吴莫愁怎么想也没想到自己一年能赚1.3个亿。


  我觉得晓燕比较幸运,她刚开始写日记,就获取了接近3000人/天的关注量,她自己觉得这个数字不算大。


  但是,在我看来,对于一个刚出道的人而言,就是天文数字,我写了1年,才做到300人/天的关注,第三年的时候才做到1000人/天的关注,写到第7年才实现每天1万人的关注。


  你知道每天有3000人关注是什么概念吗?


  如果平均到县城,相当于全国每个县都有你的粉丝,也就是说,只要你想去任何地方,都有人很愿意见你,并且不求回报的帮助你,你想想,这不是资源吗?


  晓燕试了试,她在丽江的时候发了个说说,问谁在这里?


  接着,就有两个读者过去找了她。


  从自私的角度而言,这是自己的全国范围内的服务站、关系网,而且是不求回报的,大家以帮助你为荣耀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是你的谈判砝码,你具备了跟同等级别人对话的机会。


  我讲个真实的故事,以前写过,我跟杨文剑开车走在中缅边境线上,路上车辆很少,中途杨文剑憋不住了,要下车尿尿,我在车里等他。


  突然,后面追上来了一辆面包车。


  下来一青年问:“你是剑哥吧?”


  杨文剑吓的脸都青了,在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竟然有人认识?!


  杨文剑就想上车,我就急忙下去了,一问就明白了,这哥们是一个读者,他在我QQ空间见过这辆皮卡,一看车牌是鲁Q的,就知道是懂懂的了,就掉头来追。


  要不是杨文剑下车尿尿,他可能就没追上的可能了。


  走过这么多地方,最值得留恋的依然是云南,我们还跑过限速15公里的高速公路,你说应该用几档跑?


  在遇到这哥们的前一站,我们也遇到过类似一幕,我们在珠宝城,一个本地的读者看到我发的那两个根雕狮子,他就找过来了,不过他亏大了,见到了懂懂,不过花费不少,因为他请我们吃火锅了……


  这与骗吃骗喝是两回事,我是不愿意打扰别人的,我说的意思很简单,我们应该让自己变的有才华,应该把才华展示出去,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更多,被关注也是人类的本性需求,我以前写过这个主题。


  今天的主题就是如何让自己变的有才华,如何让自己的才华展示出去。


  昨天下午,我在田野里骑车,看到夕阳西下,太阳是那么大、那么红,真的好美呀,我在想,如果在那木错看到这么美的夕阳,应该是什么景象呢?


  如今,能够有机会看到日出或日落,都是一件奢侈的事了。


  一个人,如果能够晒自由,会是一件很火的事情,虽然物质条件丰富了,但是多数人是处于被束缚状态,基本走不出来,如果你能够带他们行走,带他们放松,带他们内心自由,那么你就注定了是焦点。


  其实,多数人是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价值,其实他怀里就揣着宝藏。


  为什么我昨天写到谢国忠呢?因为我一个小兄弟跟他一起投资的蓝色光标,现在上市了,我这个小兄弟告诉我的这些事。


  这个小兄弟毕业后在事业单位上班,后来又去英国留学了,去年刚毕业。


  他跟我讲了很多留学生的故事,他的意思是让我以他的视觉去写一部小说,绝对火。


  例如,很多特别漂亮的女孩,家境也不错,没事干,就当小姐,不是为了赚钱,就是打发时间。


  你知道他咋打发无聊的时光吗?


  他买了辆陆虎,在机场揽活接送中国留学生……


  这是一群不缺钱的人,也是一群无聊的事,他说自己除了非洲妹妹没泡过以外,基本上是大满冠了。


  在那边谈恋爱特别容易,特别是刚去的大一新生,人生地不熟,如果你稍微热心一点去帮她,基本就跑不了,大家都没依靠。


  他的观点是,千万不能送孩子出国留学,除非读世界一流大学!


  我说这个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哪怕你是在异国他乡,你身上也是有宝藏的,因为你看到了大家没看到的东西,你分享出来,大家就喜欢呀。


  微博上有个帐号很火,就是每天分享一下英国那些事,他就是把当地报纸上一些很有意思的东西翻译成了中文,然后发了出来。


  创作的根本是什么?


  就是拉屎。


  你吃了什么,才能拉什么。


  所以,吃很重要。


  蒲松龄开了个茶馆,他写的那些鬼神故事,素材都是来自茶客,这是一个很好的信息源,我在济南的时候,我们办公室也是人来人往,各类消息都在这里交换、传播,我写文章就特别有素材。


  村上春树,他写小说,纯粹是半路出家,他以前是干嘛的呢?


  开咖啡馆的,跟蒲松龄差不多,亲自到门口迎客,突然有一天,他心血来潮,自命不凡,感觉自己应该是个文人骚客,决定写写小说,不求出名,只求创作。


  写了几个月,写好了,投稿了,也没抱什么希望。


  又过了几个月,编辑组给他打电话,告诉他,作品入围总决赛了,就这样,他的处女作《且听风吟》成了最佳新人奖。


  这部作品其实也是酒吧题材的,送一个喝醉的少女回家,然后产生的恋情……


  村上春树开的那个咖啡馆,黑白业务不一样,白天是咖啡馆,晚上是酒吧。


  《且听风吟》发表以后,他貌似感觉自己在写作方面很有天赋呀,应该继续创作呀,于是他就把咖啡馆转让了,带着媳妇去了农村。


  他跟媳妇说:“反正咱俩还年轻,给我两年时间,让我试试,如果成功,那挺好,如果失败,咱再回去开家小店。”


  他一回到农村,仿佛回家了,静谧、自由、规律。


  每天晚上10点睡觉,每天早上5点起床,除了运动,就是创作。


  他特别享受“独处”生活,开咖啡馆的时候,虽然特别热闹,但是很烦,如今生活在农村,如果想见一个人,就去见,如果不想见一个人,就不见,没人约束自己了,而且可以跟自己内心对话了。


  但是,写作需要题材呀,于是他就去北海道旅行了一周,回来提笔创作了长篇小说《寻羊冒险记》,这篇小说没有得到主流媒体的认可,但是却使村上春树找到了感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


  这个很容易理解,例如我现在的文章,如果让任何一个受过专业训练的编辑看看,都是垃圾作品,但是就是这样的垃圾作品,却有着非凡的关注量。


  这就是我的风格,虽然现在不为主流认可,未来一定会的,因为简约、直接,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方式。


  村上春树觉得在农村生活特别原始、特别规律,这使他感觉到了无比的放松,此时他已经30年多了,身体略有发福,他想,如果要想成为一个职业的小说家,一定要有好的身体,于是他决定开始跑步。


  这个家伙做事风格很特别,他想做成一件事,他喜欢把这件事细分成日计划,把跑步列为跟吃饭、睡觉同样重要的事,一不小心,坚持到了今天。


  跑步是什么?


  并非单纯的跑步,而是会想很多很多的事,甚至产生很多的灵感。


  有篇文章,大家有空可以找出来读读,叫《为生命保鲜》,讲述了王后如何养颜的,每天拿出1小时,自己去森林里释放自己,把情绪释放掉……


  我觉得,村上春树的跑步,也是一种为生命保鲜。


  通过这几部作品,村上春树就成名了,他有资本了,从此开始了全球游居,哪里好,就去哪里,因为他要寻找素材。


  准确的讲,我不是很喜欢村上春树的文字,也许是翻译的缘故,文字过于小资,适合都市人阅读,与我距离太远。


  我买过一本《史蒂夫·乔布斯传》,按理说,这么传奇人物的传记应该很好看才对,实际上,这本书太枯燥了,我连1/3都没读完,放弃了。


  为什么呢?


  翻译不给力!


  国外大师到中国演讲,到了中国就卡壳了,为嘛呢?


  翻译不给力!


  约翰库提斯在济南搞演讲,我媳妇去听了,蝉禅给搞的VIP座,回来时,我问感觉如何?


  媳妇说:“翻译不给力!”


  为什么翻译不给力呢?因为我们现在的翻译,多数还是停留在句子的翻译上,很少有人能从含义、段落上去翻译,并且要把能量场传递出来,能量场的传递靠的就是语气、气势。


  那么,安东尼罗宾为什么在上海的万人演讲很好呢?


  因为,翻译者是李阳,大家别看李阳这哥们精神分裂,但是他在台上绝对是天才,他并不是原译的,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还加强了语气,全场沸腾。


  我写了很多关于佛教的文章,并非因为我信佛,我暂时没有明确的信仰,而是身边有相关的研究者,他们分享给我,我再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如果你去搜索一下佛法相关的文章,基本上把你说的晕头转向,根本读不下去,佛说家常事,越是复杂的东西,越应该用简单的方式去阐述。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述的主题之一,如何让语言变的简洁……


  现在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少有人有耐心去读过于繁琐的文字,所谓的繁琐不是说篇幅长,而是说那些诗情画意的语句太多,换句话说,就是废话太多。


  第一、口语化。


  我写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口语化,我给自己的定义是什么呢?就是我在给大家写信,我是要分享一些有意思的东西给大家。


  这样,我写起来,就仿佛是面对面的讲述给你听,对于读者而言,他们读着读着,仿佛懂懂就坐在对面。


  口语化有个弊端,就跟串门聊天一样,话题会不固定,而且经常跳跃,主题不统一,你想想,同学聚会的时候,你们会先确定聊天主题吗?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给我提了建议,我依然没改的缘故,因为一旦确立了写作主题,其实写作性质就变了,口语化就没了。


  第二、疑问化。


  我经常在日记里写“这是为什么呢?”,有两个作用,第一是激发读者的思考。第二是仿佛面对面在问你,好象孔乙己非要考考你似的,甚至有种故意炫耀的成分在里面。


  第三、比喻化。


  这一点,我是遗传了我爹的基因,他是很喜欢比喻,我也很喜欢比喻,比喻是最简单、最形象的东西,不仅仅便于记忆,而且很容易引发反复记忆,我举个例子。


  假如,你去雪山上玩,看到有租棉袄的,你就突然想起了懂懂讲的那个关于房价的价值500万的棉袄的故事,又会让你会心一笑。


  凡是复杂的玩意,一定要给予找到形象的比喻。


  第四、段子化。


  一定要多讲段子,段子是最容易被记住的,读者不仅仅记住了,还会讲给别人去听。例如,我现在讲个段子,一起吃饭,几个女人在讨论如何抓老公出轨,有个女人是这么说的:“我老公回到家,我接着给他一个热情的拥抱,我不是闻有没有香水味,我是闻闻有没有沐浴液的味道!”


  那么,当你回家,媳妇抱你的时候,你突然就想起了这个段子,你会说:“媳妇,我给你讲个段子,我在懂懂文章里看的……”


  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第五、自身化。


  不要总是写别人的故事,而是要多写写自己身边的故事,这样文章才能接地气,特别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包括自私、贪婪,一个太过于完美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青睐的,因为你太假了。


  就是说,你一定要塑造人物性格,性格要鲜明,晓燕找我点评她的文章,我说没有性格,没有个性。


  她觉得不服气,她说:“我够个性了。”


  所谓的个性,是属于你个人的性格,是鲜活的,是真实的。


  所以,那些在情人节给老婆写情书的男人,我最唾弃,因为你违背了正常人的反应,正常人谁天天这么浪漫?要么你表演给你媳妇看的,要么你表演给外人看的。


  不要伪装,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是要彻底撕掉你的伪装网……


  第六、幽默化。


  幽默并非是讲笑话,而是一种调侃,是对“字眼”的幽默,例如,前些日子我写的那个葛根粉,据说可以丰胸,可是我胸够大了,一走都颤抖。


  很多人看到这里,就笑了,有时突出一个字,就能达到幽默的效果,例如我嘲笑售楼员对我态度不好,我说:“那姑娘扭着肥腚就过来了。”


  第七、情景化。


  如果你能够把情景塑造好,读者自然就被你牵住了鼻子,你想在他们脑子里灌输什么,他们就接受什么,但是情景描述也是最难的。


  要想学会情景描述,应该去学学剧本是怎么写的。


  大师的作品有个特点,你读着读着,眼前是浮现出一个又一个的场景,等于你边读边给拍成了电影……


  情景是很容易塑造人物性格的,主要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


  你可能会觉得咋这么复杂呢?


  其实,一点都不复杂,你就想着,你写给你娘看的,咱娘没文化,要用最简单的语言去告诉她,就行了。


  然后,就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写,你会突然开窍,就找到感觉了。


  这一类的文字,很容易为市场所接受,但是很难登大雅之堂,例如我们现在都觉得汪峰的音乐很好。


  其实,汪峰的音乐就是这种简约音乐,是迎合了不懂音乐的这群人的耳朵,觉得歌词不错,又是飞的更高,又是我爱你中国……


  真正的高手是孤独的,例如窦唯,这是音乐界公认的音乐才子,有骨气的,最近有部记录片就叫《窦唯》,但是他现在过的穷困潦倒,当初跟他混的王菲,如今早已经飞上天了。


  窦唯是王菲的前夫。


  杰克逊的音乐,纵然是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也不接受,因为咱的音乐欣赏能力还没达到相应的水准,又是蹦又是跳的,你跳的哪是舞呀?纯粹是喝醉了。


  什么观众,决定了什么市场,什么市场,决定了什么作品。


  中国的电影,有法看吗?


  除了冯小刚的电影,我基本不看国产电影,我觉得太扯蛋,经受不起推敲,冯小刚至少还坚守一点点底线,特别是《1942》拍的太好了。


  不是导演不想拍真正的电影,拍出来,你们看不懂!


  那么,咱光学会了写,肚子里没货也白搭呀,咋样才能让自己变的貌似很博学呢?


  我教大家一招,基本就没任何问题。


  晓燕在家的时候,写的文章有失水准,我跟她说:“根本问题,其实是没有素材,你每天在家,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咋可能有素材呢?”


  我的办法特别简单,你们学会了,我就失业了。


  我每天看四本书,类别不同,有人物访谈类的,有作品类的,有地理类的,有历史类的,地理主要是《中国国家地理》,历史主要是易中天写的中华史,我每天都只看一节,有的书是在床上,有的书在厕所,有的书在阳台,有的书在沙发。


  我这个人特别懒,我就强迫自己去改变,例如我把健身器械就堵在门口,每次进出门口,都必须先做30次腹肉训练,书也是如此。


  我看书,跟大家看书有点不同,我不喜欢看热闹,也不看情节,也不看名言名句,我只看陌生词,例如地名、人名、事件名,然后我记到本子上,再挨着去一一百度,在百度的过程中,把一些重要的段落复制到WORD上。


  准备写日记的前1个小时,我把这些东西系统的梳理一下,OK了。


  所以,我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学习者、分享者。


  这就是我的核心技巧,无论何时,肯定能够做到每天变花样,因为每天读的内容不同,每天都会有新知识产生,另外我走过的地方还算比较多,有一定的社会阅历,自然很容易把一些东西联系到一起。


  我写过一篇文章,是写文章另外一个核心技巧,就是分析的金庸的拓扑图式写法,这不是我杜撰的,是真人真事,多数人写文章是不打草稿的,这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读者,而且往往写出来的全是废话,真正的要点没写上去。


  牛哥去给PETER捧场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懂懂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宽度很广,而且每个点都研究的很深。”,其实他是过奖了,为什么很多点写的稍微有深度呢?因为背后是图书呀,图书的背后是相关专业的作家呀。


  我们家虽然不喜欢读书,但是书特别多,我儿子的书都是一书架,被搞潜能开发的大师忽悠了,他来我家,跟我们讲:“父母要学会引导孩子,你们上厕所也拿着书,孩子自然就喜欢读书了。”


  于是,我媳妇买了一堆又一堆的书,我儿子基本不看,就知道玩泥巴……


  我也很少看书,我看一节书,也不过15分钟,把知识点一标,然后就开始百度了,当然也并非简单的现学现卖,因为我还有另外一个资源,就是开篇提到的,不仅仅是在全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读者,而且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读者,我想了解什么行业的信息,有时随意发个相关的说说,就有人能主动找到我,把专业信息讲述给我。


  好了,大家知道如何获取信息了,知道如何书写了,是不是真的可以成功呢?


  成功的概率,只有万分之一。


  即便是现在这些写日记的,我觉得一年后,基本上会是全军覆没,因为在他们之前,N多人都尝试过,不是每个人都敢拿出3个小时来写一篇日记的,写几天容易,写几年很难,这比坚持跑步还难。


  那么,怎么才能坚持呢?


  赢利,赚到钱!


  钱是最直接的驱动力,这也是为什么我建议晓燕实行出售广告位的缘故,每天虽然只有200元的收入,但是为了对的起这200元,你会格外的用心,至少不敢偷懒。


  很多人之所以没的写,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学习,一旦知道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有些人把日记理解为了写自己的生活,你是谁,你干了啥,没人关心你,除非你是明星。


  对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写作经验的积累、基础知识的积累、生活阅历的积累,一旦时机成熟,我也会进入作家领域,去创作一些作品。


  他们,最近在研究搞聚会,刘红波也搞了一场,去庐山,已经结束了,貌似反应很不错,得到了蝉禅的授权,可以使用智旅会的旗号。


  事后,刘红波专门给我打了个电话,问我愿意不愿意出台?


  我说:“别人喊我,我绝对不去,因为我不愿意抛头露面,长的丑,人家见了,以后就不看我文章了,但是你喊我,我就去,不过我不演讲,只能陪大家说说话之类的,我不擅长登台。”


  刘红波说:“你说个价格。”


  我说:“给钱我就不去了。”


  刘红波说:“每个人都是有价码的,这是基本的尊重,我先去趟广州,回来我找你。”


  我不是刻意的保持低调之类的,因为我不喜欢跟别人打交道,我觉得太累,除非是很熟悉的朋友,我觉得自己在台上,就跟个猴子似的,下面都是看戏的,有啥好讲的?我讲啥?


  也许,我是错的。


  因为,我没有需求,我又不指望帮我推广啥,我从来没刻意推广过我的文章,喜欢就来看,不喜欢就走,我也不留。


  那么,搞聚会,还有什么技巧呢?


  我跟曾钧说:“你搞的几次聚会,我觉得有个点没把握好,就是允许拍照了,看似是给你宣传了,其实等于把你自己搞砸了,别人从现场传出来的照片,要么乱糟糟的,要么给人感觉就是一群小P孩,你觉得几个90后站在台上,可能成就大气候吗?”


  人家不是说过嘛,开捷达的,长的捷达样,开宝马的,长的宝马样。


  一个聚会层次如何,看合影就知道了。


  我不愿意参加聚会,就是讨厌别人把我拍的很丑,虽然我本来就很丑,另外我也不喜欢合影,你跟我合影干嘛,我又不是你女婿,对不?


  上次,我跟王通一起,N多人围着,有人拉着王通的手:“懂懂老师,合个影吧?”


  王通石化了。


  名人是啥?就是你认为他是名人,就是名人,你觉得他是SB,他就是SB,境由心生,就是说,你看到的景色,都是你内心感悟出来的,是高是低,全由你。


  我分享给大家一点感悟,千万别拉人合影,没任何意义,而且别人有戒备心,认为你有什么目的,也不需要交换手机号之类的,因为对方不会存的,真想认识,就一起吃个饭,聊聊天,你得到更多……


  当然,你的问题是,咋可能约到呢?


  你放心好了,真想约,一定能约到!


  跑题了,就是说,一定要传播具有正能量的照片,国家领导人出来,跟人合影的照片是咋选出来的?都是经过层层挑选以后,再给你的,你想自己拍张?没门!


  另外一点,邀请嘉宾时,等级要对等,如果跨度太大,真正有实力的嘉宾就会拒绝出场,例如你想请市委书记吃饭,结果你把镇长喊来陪酒,市委书记中途就会离开的,他觉得你不懂规矩。


  嘉宾的数量与会议的影响力是不成正比的,如果你喊了180个上市公司老板来讲课,还不如马云的专场更有影响力,要少而精。


  那么,会议氛围呢?


  要做到去“技巧”化,《中国好声音》里很有唱歌技巧的人有关喆、黄勇,最终都被淘汰了,因为表面的东西太多,反而掩盖了真实的东西,情感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渗透出来的,李宗盛唱歌那叫啥呀?简直就是“说”!


  但是,你越听越有味道,因为他已经练到了很高的境界,不需要追求技巧了,只需要渗透情感即可……


  现在搞会议的人,喜欢先给台下的观众打鸡血。


  人们已经有免疫力了,打了鸡血,适得其反。


  不如实在一些,就来个心平气和的分享会,不需要大家鼓掌,你们随意,觉得好就鼓掌,觉得不好不用给面子。


  越是如此,大家越觉得接地气……


  演讲的风格也要变,从陈安之的风格变成大学教授,娓娓道来。


  好东西,在于内容,不在于形式,你写了文章,在下面写着让大家帮你转载,大家照样不帮你,你写的好,你什么都不用说,大家照样帮你分享。


  很多东西不是速成的,是日积月累,昨天我看了一下日记,又写了80多篇了,所以我慢慢的就成了打不死的小强了,哪怕我现在日记再全部删除,再过一年,又是365篇文章,因为我坚信自己能够坚持下来。


  至于你能不能坚持下来,那是另外一回事,我并非鼓励大家一定要去写文章,我鼓励大家把自己手上的一些小事做好,坚持下来,相信日积月累的力量。


  最可怕的就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


  我现在看很多同龄人,我都觉得替他们惋惜,这么年轻,这么优秀,竟然过上了日复一日的生活,既不学习,也不锻炼,早被那些努力的人甩在了身后,自己还以为生活在上层社会,未来的社会结构会发生改变,不再单纯的以职业划分了……


  貌似我又说错话了!

 

b0acDDDD-b0a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