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4: 拍部电影?

  2月4日,晴


  有没有男人没找过小姐?


  有,很多,我们村里大部分人都没找过小姐。


  有没有人找了小姐,啥也不干呢?


  也有!


  我身边就有一个,特别正经,做传统生意的,知名酒水的市级代理,做名牌酒水不靠酒店,核心渠道是靠团购,而且是企事业单位的团购。


  要想把业务开展好,就需要把这些领导伺候好。


  领导需要酒了,打个电话,屁颠屁颠就送来了……


  领导需要买单了,就会很客气的给你打电话:“兄弟,晚上有空不?有个场,过来当副陪如何?”


  当副陪的意思,就是来买单!


  此时,如果你识趣,就满口答应,然后抓紧去饭店放上押金,然后给领导打个电话:“大哥,单我已经买了,我就不过去了,小孩的姥姥过来了,我带她转转。”


  领导说:“兄弟,你客气啥呀?你这弄的我不好意思了。”


  领导的夜生活一般是三步曲:吃饭、唱歌、洗澡。


  洗澡,无非就是找小姐嘛,此时,你不能光负责买单了,如果你只负责在前台买单,说明你不是自己人呀,领导找小姐,你必须自己也找,这样才是统一战线的。


  我这个兄弟呢?


  找了小姐,就陪人谈谈人生,类似《无人区》里的片段。


  互联网圈,在我这个层面有群大佬,挺牛的,据说见个面还要花几万元,有个大哥不信这一套,把大家都喊到了山东,是单独约见的。


  这群大佬都成了服服帖帖的小兄弟,咋回事?


  带着去洗澡了!


  我以前写过一个段子:一个小学生,在厕所里遇到了老师,他接着就崩溃了,老师这么神圣的人物咋也需要尿尿呢?


  他接受不了!


  就如同我在日照海边遇到了辅导员,你说我是跟她打招呼呢?还是装作没看见呢?她只穿着泳衣,跟她平时西装革履截然不同的打扮……


  一起洗澡了,一起赤裸了,人与人的感情就微妙了。


  林雨堂写过这样的段子,如果让丘吉尔、罗斯福、希特勒和斯大林在一起洗个澡,也许二战就是另外一番故事了。


  书博会的时候,我在厕所里遇到了出版集团的董事长,正厅级,他跟我合了个影,接着省长也跟我合了个影,因为一起尿过尿了,彼此知道长短了,距离接着就缩短了,这些照片还挂在广东出版集团大厦一楼的宣传栏里。


  上次去,我还看到了!


  有个创业杂志做过调查:你成功的主要因素是啥?


  多数人都提到了:运气!


  如果重新洗牌,你未必能成为现在的你,就拿我来举例,如果我按部就班的读书,学习成绩很好,毕业后回县城教书,现在应该是个优秀教师。


  仅此而已!


  我幸运在了呢?


  我刚参加工作,就遇上了一位老领导,成了他的贴身小助理,他是一个特别正经的人,不贪污、不受贿,别人送他一箱子螃蟹,他都要求给送回去。


  开着一辆比奥拓稍好一点的车子,平时请客吃饭刷的是自己的工资卡,在他这个级别,这绝对是奇葩!


  省里领导来的时候,去唱歌,每人一个小姐,他也搂了,也抱了。


  我们俩一起散步的时候。


  他跟我说:“在官场呢,要学会随波逐流,大家都抱着小姑娘,我不抱吧?人家说我装正经,不合群。抱吧,又实在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但是还是要抱,不要让自己成为另类。”


  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交际规则,你不遵循,往往就要出局……


  例如,大家到了济南,肯定要喝两壶吧?


  喝点啤酒?


  太业余,要喝白的,而且一定要让你喝爽……


  你不喝?


  牛哥敬你酒,你喝不?


  不光是在济南,整个山东都是这个氛围,我去莫言老家,他们喝酒才厉害呢,我喝白酒1斤没问题,但是还是喝醉了,大哥让我躺在他的床上休息一下,我一吐,他就拿盆给接着,还要拍拍我,给我倒水。


  我心想,早知如此,何必劝酒?!


  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是来者不拒,不懂的拒绝别人,让我喝酒我就喝,让我抽烟我就抽,其实我既不喝酒,也不抽烟,我招待朋友的时候,基本都不喝酒,我更喜欢陪朋友聊聊天,除非是特别铁的哥们,我们俩就去买点小凉菜,到酒店里喝酒,每人一瓶,喝光睡觉。


  我说的这个哥们,就是上面写的跟小姐谈人生的那个,做酒的!


  不同的圈子,不同的氛围,你想独善其身?


  太难!


  因为,我们都是爱面子的人,不会拒绝别人,更不会说“不”,南方人就理解不了,出书以后,小躺就是我的人生导师了,他就反对我的处事模式,他送了我一句话:酒都是自己喝到肚子里的。


  的确,如果我就是坚持不喝酒,没人会灌我。


  包括王晨霞也送过我类似的话:要学会说不!


  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下,想出淤泥而不染?


  有难度!


  平时有家庭聚会,我都不跟男人坐一起,他们总是喝酒,我就找个女桌,拿个馒头,吃饱了就走,我怕喝酒。


  上次,忘记了谁讲了一个段子,他问一个小姐:你接待过最大的明星是谁?


  她说:XX。


  XX最近还露面了,就在春晚前面的小片里,《春晚是什么》,还是压轴的呢?


  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也是透明时代,每个人都没有隐私了,想藏也藏不住了,如果放在十年前,李天一的事肯定压住了……


  透明化时代有个特点,人们越来越包容,对待情人、出轨、吸毒。


  见怪不怪了,麻木了!


  我跟伍佰乐队的成员同房过,别想歪了,是男的,我问过他一个问题,娱乐圈真的有这么多吸毒的吗?有谁在吸毒?


  他说:“应该反过来问,有谁不吸毒?”


  为什么呢?


  满文军陷入吸毒丑闻时,他媳妇就谈过类似观点:这是圈内通行的社交方式,当大家拿大麻、摇头丸混入可乐和雪碧时,你是接还是不接呢?


  我们总觉得吸毒离我们很遥远,我去了趟瑞丽,那里的企业老板多数吸鸦片,貌似很便宜?每天300元的成本,据说还有延年益寿的功能,是荒谬?还是扯蛋?


  如果你听他们描述一下鸦片,你肯定想尝试,被描述的太爽了,可以模拟想要的任何快感……


  如果进入了类似的圈子,你还能保证自己独善其身吗?


  法制报的记者、缉毒警都是最容易成为吸毒人群的,接触久了,就染上了,原本是去写纪实文学的,结果把自己写进了戒毒所。


  人的意识力厉害呢?还是生理本能厉害呢?


  按照课本上的描述,肯定是意识力厉害,那么多地下党被捕后,无论经受怎样的折磨,都绝对不会招供的。


  真是如此吗?


  这是杜撰的故事,人是抵抗不住肉体的折磨的,无论是谁,你首先是一个动物,其次才是人,你的底层是兽性,其次才是理性。


  《1942》里最经典的台词是啥?


  他们(灾民)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中国人。


  老百姓吃不上饭了,都开始吃人肉了,日本人就分粮食跟这些灾民,让他们帮着打中国人,这些灾民就这么干了。


  连饭都吃不上了,还讲什么信仰?!


  《1942》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讲的一回事,都是讲信仰的,讲逃难的,少年派更残忍,把自己的母亲都吃掉了……


  《亮剑》写的很真实,电视剧只是小说的一部分,李云龙最终是个悲剧人物,在《亮剑》里有个家伙被日本人抓去了,经受不起严刑拷打,招了,带着鬼子屠杀了一个村子。


  我特别理解他,如果是我,我可能也会招!


  国外特工一般会随身携带氰化物,被抓以后,就自杀了,因为他们很明白,自己是熬不过去的。


  越了解人性,越宽容。


  我问过导演圈一个问题:“影视圈真的很乱吗?”


  他说:“你这么想,在野外拍戏,整个剧组住一起,一住就是几个月,什么故事发生不了?”


  所以,不要轻易的嘲笑别人,也不要轻易的贬低谁,对方的很多行为方式取决于他所处的环境,如果你也处于同样的环境,也许还不如他呢!


  你说自己很清纯,从来没出过轨,但是我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是一个歌手,拥有无数女粉丝,恨不得天天往你身上扑,你会拒绝她们吗?


  也许会,例如郭敬明!


  牛哥说过:“多看看动物世界,更容易理解人性。”


  村里有小母狗,到了发情期,全村的公狗都来了,为了获取交配权,那是要打擂台赛的,胜者为王。


  别以为我在传播负能量,真实就是一种正能量,这些信息一般人不会告诉你的,但是都是行内潜规则,在特定的环境下,这都是心照不宣的。


  你可以唾弃我,我无所谓,反正我也不是什么正人君子,谁爱指责就指责吧,我就是这样的人,不过有一天,你们被爆出有小三,有情人,有外遇,或者去夜总会被抓了,我肯定不嘲笑你,相反,我很理解你!


  越是真实,越理性。


  胡律师说过一个观点,男人是有两个模式的,禽兽模式,男人模式。


  处于禽兽模式时,他只想着女人。


  处于男人模式时,他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他既疼爱自己的女人,又疼爱自己的孩子。


  作为女人,当无法理解男人出轨时,就要安慰自己:他处于禽兽模式呢!


  我问过赵德发老师一个问题:你写的那些寺院生活是真实的吗?例如佛学院的学生看A片?和尚光想着钱?他们有情人?


  赵老师说:“是的,真实的。”


  我问:“你有没有担心过一个问题,你写出了《双手合十》而不能出版呢?”


  赵老师说:“有过这样的担心,即便如此,我也也要写出来,其实写的还是比较保守的。”


  我问:“过于真实的东西,会不会给寺院带去负面影响呢?”


  赵老师说:“很多寺院的修行者都相互推荐这本书,越是真实的,越是积极的。”


  就怕什么?


  病入膏肓了,还自欺欺人说自己特别健康!


  我问:“有没有修行特别严格的寺院?”


  赵老师说:“辽宁大悲寺,里面没有功德箱,不收香火钱,每日一餐,过午不食。”


  我问:“能吃饱吗?”


  赵老师说:“居士都成了大胃王,女的一顿都好几碗米饭。”


  不过,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网上关于辽宁大悲寺的负面新闻也特别多,很多居士是把自己的房子卖掉捐到这里……


  佛法跟佛教是两回事,修行跟出家也是两回事,南怀瑾研究佛法但是并不皈依佛教,他是没有具体信仰的人,他就提出过居家修行,提出类似观点的还有赵普初,中国佛教协会的会长。


  真正修行是自己与神直接对话,不需要中介!


  基督教早已经完成了去中介,是人直接与上帝对话,而我们呢?


  想跟佛祖说说话,需要去寺院,寺院就充当了中介角色,有中介就有腐败!


  西方的宗教改革是“马丁路德”发起的,就是去中介,在佛教领域,谁敢提出去中介?


  咱没庙拜佛了,在家烧香?


  佛像、烧香、磕头都不是真正的修行,因为这是在交易,我给你烧香了,你给我显灵……


  南怀瑾是让你研究的佛法,是研究的一门哲学,而不是让你不吃肉,也不是让你整天阿弥陀佛,更不是让你天天磕头念佛珠。


  我跟方丈和活佛都谈过类似的话题,也深入探讨过男女之事,事后我写了一句话:他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方丈。


  在他当方丈的时候,像方丈,他的任务就完成了。


  济南,有个人搞了个活佛过来,活佛亲自募捐,少则5万,上不封顶,如果是想灌个顶啥的,最少20万,那一次搞了不少银子。


  我在想,我要是把活佛喊来,那一次不搞个几百万呀?


  我说我跟活佛是哥们,你们肯定说我吹牛B,但是你们有谁会跟活佛谈谈个人私生活?因为你们对他太敬畏,他自己也难受,因为你把他定格在了活佛模式,我是把他定位在了男人模式,所以他跟你聊的内容和跟我聊的内容截然不同。


  晴晴和于一过去找他,谈的都是佛家之事。


  名人,就是眼球。


  名人为什么出名?


  是运作的!


  李敏镐上春晚是谁运作的?就是华谊兄弟搞的,华谊兄弟非常明白一个道理,春晚是最好的造神舞台,如果想把春晚借过来,首先要把总导演的位置拿下,于是先运营冯小刚成为总导演,从而就把春晚变成了华谊年会……


  马云为什么能够出现在《春晚是什么》上?


  因为,马云当年是华谊大股东之一,实际上,冯小刚并不喜欢马云,当年马云入股华谊之后约谈过冯小刚,还谈过要拍摄巨片,最后马云选择了套现走人,冯小刚在书里还调侃过这个事,是调侃的马云,鄙视马云的商人风格。


  冯小刚要干一件什么事呢?


  拍一部电影,让李敏镐与苏菲玛索主演,用春晚来预热一下,冯小刚太熟悉中国的票房市场了,老百姓不在乎电影好不好看,只要是有明星出演,哪怕再烂,也能大赚,例如最近的《大闹天宫》,完全是扯蛋的电影,豆瓣给出了4.6的低分,竟然还卖的如此火。


  因为,演员阵容庞大呀!


  《建国大业》、《建党大业》都是类似的方式,找一群明星来演,大家就是为了明星而买单的。


  粉丝经济嘛!


  如果我在一部电影里演了一个配角,我肯定忽悠大家去电影院看,对不?


  很多人为了支持懂懂,也会去买票!


  我还差一点真演了,王通投资拍摄了一部农村互联网题材的电影,编剧是高佳妮,当时让我演李二狗,我也去见过导演了,还跟编剧成了密友……


  这部电影在乡村院线播放的,我没演!


  导演说过,如果是业余演员去演,成本会大大提高,并且表情太僵硬。


  有没有业余演员拍摄的电影,也很火的?


  有,《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是由中国好声音的学员主演的,全是业余演员,我觉得这标准是一部骗钱的电影,在豆瓣里应该获得了历史最低分,92%觉得这是一部垃圾电影。


  这部电影我也看了,剧情就不用说了,完全是中学生编的,一群大学生,天天泡在酒吧里,貌似还有恋情?


  对话真的是在演戏,太僵硬。


  对于所有参演的演员而言,都是败笔,因为你原本是神秘的,当观众看到你这个形象的时候,觉得特别失望。


  赵露是赢家,原本不出名,结果出名了。


  不过,我越来越觉得吴莫愁有实力,看她的舞台张力,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哈林比我们有眼光,他在很早就看到了吴莫愁的潜力,而我们则把她称为鬼见愁。


  吴莫愁会成为国际巨星的,只是时间问题。


  大家都在捞钱,《爸爸去哪儿》也拍成电影了,剧情差不多,也是狗血剧情,纯粹是趁热打铁。


  林志颖原本是很完美的,但是参加了这档节目以后,突然变的绯闻多了起来,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原本就不是完人,而我们把他想象成了完人了。


  吴伯凡谈过一个观点,这是一个透明化时代,人人都是透明的,你不要把自己摆在一个很高的位置,而是要试图呈现真实的一面,躺着的人是不会被打倒的。


  谁又敢承认自己是全白的呢?


  谁身上没点肮脏的事?


  不要塑造自己完美的形象,而是试图展示真实的自己,有愤怒,有嫉妒,有小气……


  有部电影是讲述曼德拉的,叫《成事在人》,是真人真事,纪实是很好的题材,你可以去天涯看看,真正的小说是没有多少人看的,人们喜欢看真实的小说。


  我就是这么定义的自己,按照小说的方式去写日记。


  大家每天等着看日记,不就是等着看小说进展吗?


  我在扮演着懂懂!


  小说有两种:一种是剧情有魅力,一种是元素有魅力。


  我去沂源摘苹果的时候,我特别喜欢那里的柿子树,造型太沧桑了,越看越有感觉,这就如同一些大作家写的小说,是整棵树有魅力。


  我去了果园,我发现果树更美,苹果密密麻麻,这就如同上述几部电影,是苹果有魅力,不管是什么树,不管是什么造型,只要把这些苹果放上去,这棵树就是有魅力的。


  就如同搞培训,一种方式是让实战家全程主讲,他讲述的都是自己的经验,另外一种是找了一群名人来分享,每人分享了两个小时。


  后者更有魅力,但是要说有深度,前者更有深度。


  如果让人买票,大家更乐意选择后者,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有深度的电影反而没有票房的缘故,大作家的小说是卖不过网络小说的。


  如果我给《中国好声音》写剧本,我不会让这些学员开口说话的,因为他是在表现自己的短板,我会写一个虚拟版的《中国好声音》,就是说这些学员重新登场,里面的四位导师换成了另外四个巨星,讲述了舞台前、舞台后的全过程,包括跟导师的摩擦,场外竞争。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等于大家看到了另外一个版本的《中国好声音》,也许夺冠的是平安,而且他们选择的歌曲都不同于去年了,他们唱的更有感觉了,这些歌曲又火了,也许是他们准备炒的新歌。


  看一场电影,听几十首歌,多爽呀?!


  这样,更火!


  让他们扮演自己,而不是像这部电影里,他们都是扮演着别人,反而让别人混淆了身份,如果让懂懂去扮演一个叫董毛毛的人,你觉得别扭不?


  别人为什么买票?


  无非就是想想看看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嘛,如果能听偶像唱歌,那就更爽了,理解了观众的需求,去满足,就行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是应该坚持做艺术呢?还是随波逐流呢?


  先随波逐流赚到钱,再拿钱去追逐艺术,没钱是没资格谈梦想的,当个歌手其实蛮难的,2008年,我个媳妇在夜场认识了庄妮,她唱歌太好听了,今天我在家里放了她的CD,还是那么好听,我特意百度了一下,发现她还是那样,没红没火,我在想,她为什么不参加《中国好声音》呢?


  也许参加过,没进决赛!


  中国比较知名的歌手,有1万个吧?在一个时间段能够被密切关注的,不超过20个人,你想想成名不是小概率事件吗?!


  常青树是不存在的,包括李宇春,好久没她的消息了!


  明星太多了,粉丝不够用了,用不了几年,你就想不起曾经有个明星叫李敏镐了,就如同我们小时候的明星是酒井法子一样,90年代比较火的歌手,貌似都吸毒去了,含笑、满文军、谢东……


  所以,能够日复一日、不瘟不火,才是硬道理!

 

b0adDDDD-b0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