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书了

  那晚K歌,土豪包场。


  这是一群真土豪,全是做资本生意的。


  所谓的资本生意,不是IDG,不是红杉,就是民间借贷,他们都是同一个师傅教出来的,属于同学,老师来山东了,同学们自然就赶到了济南,聚聚。


  有带媳妇的,有带女朋友的,有带别人媳妇的,有带别人女朋友的,也有带秘书的,总而言之,男女各一半。


  女人负责唱歌,男人负责喝酒。


  那女的,一个个都是麦霸,抢着麦克风就不放了,唱了一曲又一曲。


  济宁的黄总带了个女朋友,貌似是学声乐的,黄总仿佛是在炫耀自己的宝贝:苗苗呀?再给大家唱一首……


  苗苗很乖,一首又一首。


  好听。


  真好听。


  跟看《中国好声音》差不多,我听得都入迷了,你说跟着我多好,至少咱还属于半个同龄人,我是80后,你是90后,而老黄是60后,跟着我吧。


  我偷偷地想。


  段老师唱了一首《驼铃》,唱得真好,大家纷纷拿出手机录象,段老师是大家的恩师……


  唱完了!


  “好!”此起彼伏的掌声。


  于是,大家轮流上台,每人唱首歌,献给段老师,咱五音不全,主动排在后面,没想到我多虑了,前面的那些土嚎唱得岂止是跑调呀?简直没调。


  轮我了,我唱了一首《再回到从前》,我能唱全的歌,只有这一首。


  回到座位上,徐佳说:“你小子唱得不错呀,还说自己不会唱歌。”


  我说:“只会唱这一首。姐,你唱一个,震撼震撼他们。”


  她说:“听大家唱歌挺好。”


  大家排队献完歌了,苗苗们又开始轮番当麦霸了……


  段老师走过来:“徐佳,你没唱呀?唱一个吧!”


  徐佳说:“看大家都唱的这么好,我怕丢人。”


  段老师说:“丢啥人呀,来,来,来,先让徐佳唱一个。”


  原本,大家都在忙,要么忙着喝酒,要么忙着调情,要么忙着发微信。然而,当歌声响起来,大家也都站了起来,一首《蓝色爱情海》。


  纷纷拿出了手机,录。


  跟演唱会似的,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徐佳现场演唱,真有范,就跟歌唱家似的。


  唱完了,那掌声,真是喊也喊不停了,看来上半场给段老师鼓的掌有水分,段老师一挥手就停了,而这次,怎么挥也不停了。


  徐佳唱完,竟然没人抢麦克风了,没人唱了。


  最有意思的是樊总,他也是我读者,山西的,回到家,反复地回放徐佳演唱的录象,还跟原唱王莉进行对比,着迷了……


  徐佳是80年代的音乐生,当时的音乐生是比较稀缺的,我忘记了她高考是考了第一名还是第三名,反正考试的过程是蛮离奇的,她因为火车晚点而耽误了考试,她去的时候,已经公布名次了,她哀求老师给她一次试唱的机会,结果名次改了,她被录取了。


  她师从著名音乐人,一个很有名的老太太,上次跟我讲过,我还特意百度了一下,不过现在忘记了叫什么。


  毕业后,徐佳在大学教音乐。


  现在学音乐的有多少?能成功的概率太小了,即便是山东音乐学院最出色的毕业生,也未必能登上《中国好声音》的舞台。


  于是,人们纷纷怀念七八十年代,那时成名多么简单啊?会唱歌就能成名。


  其实,不应该这么比,为什么呢?


  当年,供一个学生学音乐,要倾全家之力,砸锅卖铁,卖房卖车(自行车)。如今呢?谁因为学音乐而卖房卖车了?


  据徐佳跟我介绍,当年她是有机会进入娱乐圈的,也算是同级里最优秀的毕业生了,毕业典礼上她都是主唱,这倒是真事,我看过她的照片集,包括听过她年轻时的录音带……


  可惜了!


  我跟徐佳在一起,总喜欢聊音乐,虽然我不懂音乐,但是我想八卦《中国好声音》里的一些东西,徐佳跟我一样,喜欢吉克隽逸,她的铃声就是吉克隽逸唱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应该说,徐佳喜欢吉克隽逸的张力。


  我一直有个疑惑,仅仅凭听,能听出谁唱得好不好?


  这些导师真的是凭耳朵吗?


  他们能听出好坏吗?


  我略有怀疑!


  我楼上是个画家,他的兼职是做鉴定,别人不需要拿实物过来,带着U盘过来就行了,画家没电脑,就到我这边来,插上U盘,打开图片,挨着看。


  他鉴定真假,总感觉太糊弄人,瞅一眼就知道是真是假。


  全国各地都有来找他鉴定的,据说他属于业内权威级的人物,济南有个什么协会的会长,反正也是字画类的协会,协会不知道是不是自创的,要么就是自封的会长,送了我一幅画,我越看越丑,但是据说专门为我画的,挂起来了。


  让画家看到了,他说:“这画,功底太差,挂着丢人。”


  我问:“怎么看到的?”


  他说:“他是故意学歪扭,其实歪扭比正经更难,是需要先正经后歪扭,黄永玉不是谁都能学的,他学的就是黄永玉。”


  我说:“那你送我幅吧。”


  他说:“没问题,我画个这么大的,你直接糊上就行了。”


  别说,他还真送了我一幅,因为我打开一瓶水井坊,招待梁子他们,太辣,大家都不喜欢喝,就让我送到楼上去了,他喜欢喝,顺手给我拿了一幅画。


  我一直都觉得,这些艺术鉴定,有忽悠的成分。


  听一耳,瞅一眼,难道就知道好坏?


  平安唱得多好,杨坤你为什么把他淘汰掉?


  杨坤说,平安唱得太好了,但是没有表现张力,唱歌只是机械动作,不是情感流露……


  网友一片骂!


  难道网友跟杨坤的耳朵不一样?


  我很喜欢赵晗,特别是那首《She'sgone》,当时我跟徐佳讨论过,徐佳断定赵晗会被淘汰,因为路子太正,科班出身的,另外唱法太单一。


  果然。


  太让人失望了,因为赵晗被淘汰,我就不再关注《中国好声音》了。


  难道,他们真的能听出瑕疵来?


  小伙伴们为了帮助我成长,每天都会推荐一些文章给我,能打动我的很少很少,有些文章被转发上万次,但是我一读,就觉得索然无味,我一这么说,人家就觉得我是嫉妒。


  我有这么强的嫉妒心吗?


  甚至,我不需要读完全文,跳着读几段就知道作者水平几何了。


  一盘菜好不好吃,何必需要吃个盘朝天?夹两筷子就知道了。


  周末,我分享了一篇小说《群委书记》,这是去年获奖的短篇小说,可谓最佳,我转载以后,发现大家一齐叫好……


  但是,在我看来,这篇文章是有很多硬伤的。


  例如,为群写歌?


  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整篇文章有多处窟窿,很容易让人出戏,有人就说了,你这么较真干嘛,这是小说。


  对,但是这是一篇力求真实的小说,一旦有不真实的点,那么就会让读者出戏。


  例如我分享的《一坛猪油》,你出戏了吗?


  至少,我没出。


  于导,是个导演,我们俩有个习惯,都喜欢看电影,每天一部,只看大片,我们俩聚到一起,总会讨论电影,多是比较偏门的电影,我口味重嘛。


  他喜欢给我推荐电影。


  我就不给他推荐了,我看过的,他全看过。


  在艺术人眼里,电影分两类,一类是文艺的,一类是商业的,文艺片是不屑于参加奥斯卡的,而是喜欢去爱丁堡参加先锋艺术节,这里没有评奖,只有艺术。


  王家卫就喜欢参加先锋艺术节,他把自己归结为艺术人。


  当然,也可以这么说,他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进不了奥斯卡而已。


  大片看多了,就对国产片没兴趣了,漏洞百出,很容易出戏,你看老外拍的电影,首先要从逻辑上说服你,让你相信这是真的,哪怕是拍摄恐龙题材的,例如《侏罗纪公园》,我看完以后,我都怀疑是真事,这是22年前的电影,即便今天看看,依然觉得拍得真好,关键是剧本好,里面融合了数学理论、物理理论、计算机理论、生物遗传理论……


  你找不出漏洞来。


  挑刺的是什么人?都是科学家。


  例如《侏罗纪公园》里恐龙的血液是怎么提取的,是从琥珀里的蚊子身上提取的,有科学家就提出了反对意见,琥珀里的蚊子是唯一不会吸血的蚊子,是一个很特殊的品种。


  科学家会为剧情而吵起来。


  说明,编剧团队太牛了。


  为什么我们国产电影不行?


  因为,剧本不行,编剧往往就是一个人,他不进行推理论证,完全凭想象力,那么就会漏洞百出,而国外是一个系统的团队,各专家都有,例如《急诊室的故事》,连专业医生都挑不出刺来,太专业了。


  我跟于导探讨过,是中国真的没有好导演吗?


  不是,而是没有好市场。


  观众欣赏水平有限,你拍得太深,没人看。冯小刚最好的作品是《1942》,但是也是最不叫座的,还不如他拍《非诚勿扰》赚钱多……


  相反,越是瞎胡闹的电影,越叫好,例如《泰囧》。


  书,是不是也是如此?


  同样!


  前几天,他们来我家玩,找书看,拿了一本微商的书,签名版的,朋友送我的,我还没看,我也没兴趣看,因为我知道这些书是怎么写成的,就是百度一下,组合一下,谁出的快,谁占先机,为什么呢?


  让小白们一看,哇,他肯定是牛人,还出过书呢!


  出书,其实就跟印名片没区别,想出,谁都能出。


  他们拿回酒店。


  半夜他们群上闲聊:看完了,什么烂书……


  我说:“要注意措辞,作者就在群上。”


  闭嘴了。


  有时,朋友聚到一起,总有人谈起出书,我就谈了自己的观点,想出很容易,但是你要思考一个问题:你是想快速占领一个市场,还是想持久发展,走名人路线?


  若是前者,再烂也可以。


  若是后者,必须谨慎再谨慎。


  对于前者而已,书只是一盒名片而已。


  余欢送了我一本书,这书写得如何?对于大学生而言,可能写得不错,但是我读,就觉得索然无味了,干脆,他也不好意思送给我,是我拿的其他队友的,借助上厕所的时间翻了翻。


  好看吗?


  夹了一筷子,就有苍蝇。


  里面写,他有个朋友,余额宝里有8000万……


  我擦,你不知道余额宝的存款上限是100万吗?


  这就是硬伤,但是读者不会求证,只忙着崇拜了,咋可能会挑刺呢?他写的书,也不是给我们看的,是给大学生看的。


  十一假期,他在我这边,我们是在游轮上认识的,他写的是一本关于边旅行边赚钱的书……


  他有个优点,无论你怎么调侃他,他都是笑。


  没有太深的城府,挺好。


  最近,他做了一件什么事呢?挨着学校给大学生演讲,现场加微信,送书,他认为到12月份就可以有10万粉丝了,全是大学生,来找我是聊啥呢?


  怎么变现?


  我说:“先别讨论如何赚到钱,如果你真有10万粉丝,什么都不用说了,钱会主动找你,压根不用考虑如何赚钱。”


  他说:“那我元旦前后再来,拿着数据给你看。”


  我说:“好!”


  大学生为什么如此地迷恋他?


  大学生,出了书,买了车,还上了CCTV……


  昨天,我们一起去江苏,我调侃了他一句:你买了车,你们同学有没有仰视你?


  他说:“那就带着他们去兜风呀!”


  梁子说:“他同学都开宝马奔驰,谁坐破BYD呀!”


  他说:“那时,我不懂,就是想买个车,去4S店,一看这个车不错,长得挺魁梧的,交上钱就开走了,我对车子没有一点概念。”


  我问:“花了多少钱?”


  他说:“14万。”


  我说:“可惜了,还不如买个捷达。”


  他说:“别说,我同学里,还真有开宝马和奔驰的,大二时就买了。”


  这个我倒觉得可以理解,徐佳的儿子就开奔驰上学,换位思考一下,假如咱儿子成年了,咱肯定也让他去学驾照,也会给他买辆小车,可能也是奔驰宝马。


  我们习惯反应是什么?


  这不是培养李天一吗?


  其实,真未必。


  开跑车的未必就飞扬跋扈,相反,也许出奇的优雅……


  是我们习惯了给他们贴标签而已,徐佳的儿子跟谁是好朋友?跟我们都相处得很好,他平时跟我跟牛哥都玩得很好,按理说,我们是不乐意跟95后玩的,但是他能跟我们混到一起,至少比同学早熟了三五年。


  而且,他会想着如何赚钱。


  去年我写过他,貌似一天一两千的收入,卖死飞,他是死飞超级玩家,又开着奔驰去送货,咋可能卖不掉呢?


  他同学跟他学,也卖死飞,就是卖不掉。


  怪不?!


  气场问题!


  余欢找我,探讨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送书的作用大不大?他计划是批量往外送,只要对方出运费就行,有赞助商的前提下,他是不会亏损的,而且每本书至少能吸引来几个粉丝,问我可行不?


  我说,可行。


  因为,书发过去,看的人很少,但是别人却给你贴上了一个标签:出过书的人,牛人。


  你们的关系接着不对等了,崇拜与被崇拜的关系。


  可行!


  送书,大家是乐意接受的,哪怕出运费,占便宜谁不愿意干?


  但是,要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不能亏本,别盲目地学我送书,我每个月送书要六七万的成本,但是我背后有支撑,足够来平衡这些成本。


  第二、要立杆见影,粉丝不具有积累性,抱着崇拜心态加你,在很短的时间内,他们是燥热的,你让他们买什么,他们买什么,但是过了这个热乎劲就走了,至于说你养着他们,白搭,养不住,就如同2012年我们迷恋吉克隽逸,现在我们听的这首歌是贝贝唱的,不是某个人不忠诚,是人性多变,目标永远是下一个。


  养粉丝有个前提:持续地输出,每天都喂。


  太难了。


  另外,要做好心理准备:小心被人捞走粉丝……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以后,尽量地少提其他人,例如你总是在空间里晒懂懂,你觉得可以给你贴金,其实是起了反作用,你的粉丝被懂懂吸走了,是无形间吸走的,心不在你那里了。


  你要保护好,护住。


  我给米姐输送了几千的粉丝吧?也许是来的太容易,她就没珍惜,别人找她帮着分享之类的,她都会帮着,理由是举手之劳。


  我跟她提过几次。


  她没在意。


  当她想明白的时候,已经有些晚了。


  粉丝是用来呵护的,疼的。


  晚上,我们去酒吧,梁子问我去哪家?我说去娇娇那家吧,她在那里领舞,就是最初跟我搭讪的那个,每次我去,只要是可以给她捧场的机会,都捧了,别人拍东西都是几块几块地拍,一抱花才拍到20块钱,我给她拍的,都是300以上,一次喊价就成交。


  别觉得少,在我们本地,很少拍过百。


  很多人觉得你们咋那么傻?拍来拍去,一瓶红酒都能拍到几千块钱,就是20块钱的酒而已。


  这就是场的作用。


  每个自认为定力好的人,可以去夜场感受一下,夜场只是初级的,你再去培训现场感受一下,你不激动万分才怪……


  信用卡刷爆是常态!


  娇娇对我很好,每次我去,她都会跑到我桌前,陪我们喝酒,聊天,很正经的姑娘,原来是工厂妹,学了舞蹈,就来跳舞了,她妈以为她还在工厂上班,每晚200块钱的工资。


  我以为遇到了一个另类,出淤泥而不染。


  也许是十一假期的缘故,外出打工的回来了,酒吧爆满,我们去的比较晚,10点才去,娇娇在卡座上陪一个男人,像个社会人士。


  可以理解,我不在,还不能让人家交交朋友了?


  我们坐下喝酒。


  又到了拍酒环节,我们这里的规矩是这样的,拍了哪瓶酒,抱酒的姑娘陪着喝,我把她拍了过来。


  她抱着酒下台了,直奔卡座,她说:“哥,谢谢你拍我。”


  那男的,一头雾水。


  其实,是我拍的她。


  服务员提醒了她,她才跑过来:哥,不好意思,你们什么时候来的?人太多了,没看到你们,实在不好意思,我先自罚一杯。


  她拿起一瓶啤酒,直接吹干。


  我对她没兴趣了,原来,你跟她们一样,都是游戏于男人之间的夜场女生而已,只是你比她们稍微会装一点,给每个男人一个错觉:你是忠诚的、老实的。


  余欢来的比较晚,11点才到。


  我们就怂恿余欢跟娇娇在一起。


  娇娇的意思是让余欢帮她拍个花环,她可以拿50块钱提成……


  我说:“别拍花环了,直接给你发个红包就是了。”


  她说:“好!”


  余欢在微信上给她发了128的红包。


  娇娇接着就抱着余欢亲了两口,然后俩人就单独行动了,他们玩色子喝酒去了……


  余欢上厕所去了。


  梁子跟娇娇说:“那小子挺牛B的,93年的,有500平的写字楼,10多个员工,生意做得很大,还是个学生,大四。”


  我跟娇娇说:“这小子出过书。”


  娇娇拍着手说:“我最喜欢出过书的人了,太崇拜了。”


  以前娇娇问过我,是做什么生意的。


  我说,我是卖水果的,她就没再深入,包括微信我也没加过她,梁子有她的微信号,她可能觉得梁子蛮高大上的,整天不是开着宝马就坐着奔驰,又是去世界各地,她蛮听梁子的话,一约就出来,也从来不提让买花环的事。


  余欢回来了。


  我问:“娇娇几点下班?”


  她说:“人这么多,我想可能要2点吧?”


  我说:“那你们单独约吧,你们单线联系。”


  她说:“没问题。”


  她亲余欢,余欢亲她。


  我说:“余欢这名真没起错,鱼水之欢。”


  第二天,我问余欢:“昨晚啥故事?”


  他说:“我太累了,开了13个小时的车,回到房间就睡着了,忘记了联系她,今天我联系娇娇了,不搭理我了,草!”


  我说:“继续发红包才行!”


  那晚,从酒吧走的时候,娇娇追出来,趴在我耳朵上说了一句:哥,我不知道怎么感谢你了,反正我最感激的人就是你,不说了,你懂。


  我说:“我是懂,我都懂,快去跳舞吧!”


  有次,我带队旅行,2011年的时候,长途跋涉,半徒步,男女都是单数,每次开房都需要多1个房间,最初大家还不熟悉,彼此都有距离感,后来熟悉了,就有人提出,可以男女混住,很纯洁的提议,别想歪了。


  那么,大家就疑惑了,谁当这个男主角呢?


  选来选去,选了一个长相最忠厚的哥们。


  他平时在队伍里充当的就是沙僧角色,很老实,话很少,就知道干活型的,女人们都喜欢他。


  为什么不跟我一个房间呢?


  大家都觉得懂懂这样的人,是最色的,那坏了,不是引狼入室吗?


  我们的房间都是轮流的,每天重新搭配,目的是确保大家有足够多的交流机会,例如有8个男生,那么在1周的时间,我每天都跟不同的男生一起睡。


  沙僧呢?


  每天都有一个女生陪他。


  事后,我就采访他,意外不?


  他说,真的很意外,没想到我这么受欢迎。


  现实生活中的他呢?


  我们都喊他炮神!


  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迷恋假象,总相信错觉,就如同每天都有人来,来了就称兄道弟,至少我的表现就是如此,你说去我家,我就带着去,你说见我爹,我就带着去,你说在家里吃饭,那么我们就在家里吃饭,至少给你一个感觉,懂懂是可以随叫随到的,铁哥们。


  事实上呢?


  你会发现,我就是娇娇。


  今天陪着你,明天陪着他,后天陪着另外一个人……


  妓女角色。


  婊子为什么无情?


  因为,她的焦点在下一个客人。


  有时,我都觉得蛮对不起读者的,他们跟我是一对一,发个信息就充满了期待,而我呢?是一对多,我觉得忽略掉一些信息也无妨,毕竟每天这么多,自然就有意无意地得罪了很多朋友。


  这是心态造成的。


  要是每天有几千姑娘围着我,宠着我,媳妇跟我吵架又如何?无所谓,大不了我娶别人,反正排队的有的是,你算老几?


  心态是由环境造成的。


  【插播广告:日记有偿阅读,自愿、随心。】


  前天,我跑了趟泗水,去见了见珊珊,她在郭俊峰那里工作,去见她有两个原因,一是实在没事干,不知道应该去哪里玩,我又带着一群客人,不如带着大家去了解一下微商吧,我不做微商,但是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接触一下。二是泗水很近,轻车熟路。


  到了,珊珊请我们吃饭,她是那种永远都充满热情的人,活力四射,感染人,哈哈大笑型的。


  真觉得郭俊峰有眼光,珊珊这类人,只要有一口气,就会拼在工作上的,据说她是去参加培训,被郭俊峰留下的。


  谈到了郭俊峰。


  我说:“我算是接触他比较早的,应该是两三年前吧,那时他还在河南,朋友撮合认识的,我写过他,当时我还没有微信,他已经做微信营销这个市场了,在微商大潮里,他能坐稳,有个关键点他踩准了,就是只做平台不做产品,若是做产品,那么就会自己去招代理去了,把粉丝转化为代理是双刃剑,一方面是可以快速变现,一方面却是难以迂回,OEM的产品是没有太大竞争力的,单纯炒概念是没有市场的,最终肯定会蔫,这些成为代理的粉丝终究会闹的,一旦联合起来,这是不可抗拒的力量,粉丝一旦反戈,就如同男女闹离婚一样,想掐对方的心都有。”


  珊珊说:“对,其实当下是微商转型期,从你说的代理模式朝正规方向发展,我们提供的其实只是技术服务。”


  在乱世中,能活下来,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小贴士】:本集完,明天见,作者QQ/微信:2361456

 

b0aeDDDD-b0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