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服

  新西兰的自然风光真美。


  不难理解为什么《指环王》会选择在这里拍摄。想留在新西兰生活吗?


  每个队友有不同的答案。


  有人说,想。


  有人说,不想。


  我是喜欢这种自然环境,但是真让我生活在这里,可能会觉得很无聊,我能干什么呢?


  继续写文章?


  人在国外的时候,思维模式也会西化,写出来的文章很难贴近国人的生活,自然很难博取关注,能不能博取新西兰人的关注?新西兰一共450万人口,想获取30000人的关注,比登天还难。


  而中国是13亿人口,获取3万人的关注相对容易。


  在新西兰开个超市?开个加油站?开个饭店?


  行是行,只是我一点都不擅长这些。


  就跟胡老师规劝我的一般:不要随意做生意,商业最容易磨掉一个人的才华,让人变得平庸。


  新西兰的教育不错,我们看了他们幼儿园徒步,全部统一服装,衣服上有名字,带队的有老师,有家长,家长是义工角色,老师脸上全是母亲般的温柔,哪怕是八尺洋汉子老师也有着少女般的柔情,与国内真是不一样。


  那么,我的疑问就来了,华人的孩子能否融入其中呢?


  赤道姐认为,没有多大问题。


  真送孩子出国读书,我倒有些不舍,因为他是发散性思维,跟我太像了,适合创作,例如绘画、写作,都可能有所成就,若是真把他送到国外,那么等于放弃了国语,这才是我最担心的,中国在崛起,华语在崛起,13亿人口的市场才是最大的市场,真的忍心放弃了?


  我不舍得,至少要给他留有可能性。


  我跟媳妇探讨这些话题,媳妇冷嘲热讽了我一顿:搞得仿佛真有钱出国似的,真不愧是写文章的,连做梦都是这么清晰。


  哈哈……


  有个观点,大家是一致的,对于我们而言,最好的赚钱机会依然是在中国,人口基数大,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阿里巴巴从创办到今天就有一个怪现象,就是国内流量比国外流量高,什么意思呢?卖东西的比买东西的还多,说的是阿里巴巴,不是淘宝。


  老外并不怎么使用中国的互联网产品,哪怕是微信。


  我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都搜过附近的人,很少有老外,即便阿里巴巴如此出名,也很少有老外在淘宝上买东西。


  出门在外,考虑一下留学,考虑一下移民,这个都无可厚非,环境造成的,身在国外的华人在一起讨论的就这些事,搞得我们仿佛也要马上移民了。


  其实,回了国,回到我们村,啥想法也没有了,安静了。


  操场上,有几个班级在上体育课,有踢足球的,有玩飞盘的,飞盘类似足球规则,飞盘队伍里有个孩子是华裔,看长相就能看出来,这应该是一群初中生,大孩子了,华人孩子明显看出来特别的腼腆,即便得分也不会庆祝,有一种羞涩的感觉。老外呢?特别是老黑,得分后要跳上一段,原来非洲人进球跳舞是天性啊。


  在球场旁边,很受感染。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是基因问题吗?


  还是父母的教育问题?我相信我儿子真的来读书,肯定比这个华人小子还羞涩,中国人是内敛的,不喜欢张扬,张扬往往会被贴上嘚瑟的标签。


  我问了一个华人朋友,你想家吗?


  她说,不想,可能你会说我不爱国。


  我问,孩子想回国吗?


  她说,不想。


  我问,你一年回国几次?


  她说,一次,主要是看望父母,其实你出来就知道了,回国很麻烦,觉得累就不想回去了,过惯了宁静的生活,就接受不了纷纷攘攘。


  可是,换位一想,我肯定想家,在县城住我都觉得不适应,我就喜欢农村生活,喜欢离父母近一点,生怕脱离了自己的舒适区。


  儿子呢?


  过去,我认为他跟我一样,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改变了对孩子的看法,我们搬到新家以后,儿子哭闹,非要回去,说是不喜欢楼房,不喜欢电梯,半夜哭闹,我们只能开车再回农村。


  可是,在新家待了几个月,他就拒绝回农村了,嫌脏。


  若真的在国外生活几个月,可能他也不想回国了,上次他们几个小伙伴去日本,就不想回来了,媳妇发了个朋友圈,结果戳到马蜂窝了,众人纷纷谴责,说是叛徒基因。


  孩子懂什么?


  我们的爱憎,只要不是我们亲身经历造就的情感,都是由催眠造成的,我们莫名其妙就信仰了一个人,莫名其妙又恨了一群人。


  为什么非要给孩子灌输仇恨呢?


  我带队的时候,喜欢问大家一个问题:出国以后,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细微的变化,你感觉自己不再单纯是中国人了,而是世界人,你属于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属于你,新西兰的美也是你的,澳大利亚的宽阔也是你的,冰岛是你的,地中海还是你的,好望角也是你的。


  不是你的,又是谁的呢?


  英女王的?


  她还能活几天?


  凭什么是她的?


  我就说是我的。


  其实,它们不属于任何人,我们也不属于任何区域,我们是自然人,我可以叫懂懂,也可以叫洞洞,也可以叫嘻嘻,也可以叫洗洗,我可以姓董,我也可以姓王,我什么都可以姓,我甚至可以不要名字,为什么非要名字呢?


  我们认为的一切规则、文明,其实都是一种催眠程序,对一个自然人进行不同的催眠,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如果我们一出生就在新西兰呢?我们是不是就是新西兰人?如果我在中国出生,去了美国,成了美国公民,10岁回到中国,那么我到底应该爱哪个国家?


  探讨这些有个前提,需要在国外。


  在国内的时候,探讨这些是大忌,另外也不会有感同身受。


  在我们的印象里,新加坡属于我们的附属国,因为是一群华人掌权,虽然他们身是流淌的华人血液,其实他们并没有爱国心,这个国指的是中国。


  为什么呢?


  他们属于移二代。


  从一出生,他们接受的就是国外教育,他们即便爱国,也是爱的新加坡,新加坡跟中国建交是非常晚的,你觉得他们是自己人,他们不这么认为。


  另外,新加坡是讲英语的。


  我们认为他们是自己人,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早上吃饭时,我开了句玩笑,9点了,我媳妇竟然没起床,太懒了……


  众人批判我,说国内才4点呢!


  我只是用玩笑来引发大家的思考,有些时候我们为什么忙着批判?是因为我们存在时差问题,你用你的时区标准来要求我,你白天的时候不代表别人也是白天。


  每次旅行出发前,总有队友担心两个问题:


  第一、刀叉不习惯,要不要带筷子?


  第二、不会说英语咋办?


  我说,你们的担心都是多余的,即便是出国了,依然会有在国内的感觉,吃的都是中国饭,用的都是中国筷,你想说句英语?


  太难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压根不会跟当地人接触。


  就如同洋人到我们中国来旅游,会跟我们老百姓接触吗?


  不会,只是去长城、故宫走走。


  我们到了新西兰,真的会了解到新西兰当地人的生活吗?


  接触不到。


  不是在牧场拍过羊驼吗?


  那也是在旅游牧场拍的,就是专门招待游客的,应该是中国人的牧场,完全商业化了,那些羊、鹿、羊驼早已经不怕人了,看到旅行车过来了,急忙围上来,你一拿相机,它们会很配合地抬起头……


  一只野生的羊驼,售价50万美元,新西兰并非是羊驼的主产区,南美才是,我在想,要是回家养羊驼是不是也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呢?


  特意百度了一下,国内很多养的。


  上次,跟做淘宝的朋友小聚,大家谈到了一个趋势,跨境电商,对于个人而言,做跨境电商平台是很难的,但是可以做天猫国际。


  中国在崛起,这个是事实,但是中国人不相信中国货,这个也是事实,看中国人出国购物就知道了,疯狂的扫货,跟买白菜似的。


  有朋友是卖乳胶枕的,最初是注册了一个国内的品牌,找工厂给代工,后来去泰国的人越来越多,认泰国品牌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他们注册了泰国品牌,依然从国内拿货,品质一流,因为工厂就是给泰国做代工的。


  原本,生意越来越好的,淘宝店销量非常高。


  自从淘宝推出天猫国际以后,他们家的生意很受冲击,因为买家更愿意相信泰国直邮……


  今年,他们也转型了,找泰国留学生合作,在泰国那边注册公司,自有品牌去申请天猫国际。


  在悉尼,等公交车的时候,我看到一家中文店,杂货店,专门针对中国游客开放的,里面有羊毛被子,有袋鼠精,有UGG,媳妇特意叮嘱我要帮儿子买双UGG,我进去一逛,发现一双,128元,合人民币600来块钱,这是我现在算的,在国外买东西的时候基本不算汇率,我一看才100来块钱,买了。


  买了我就有些后悔了,因为我越摸越觉得毛像假的,太像义乌货了。


  老板是中国人,我更加的怀疑。


  我在淘宝上搜索了一下同款,不到200块人民币。


  我就安慰自己:这是在澳大利亚,一个不卖假货的国家,淘宝上才是假的。


  很巧,我在新西兰看到了同一款鞋,只是品牌不叫UGG了,换成了一个新品牌,售价也是600元左右……


  我在想一个问题,这两款鞋,很可能是同一个工厂生产的,而且来自同一个国家,那就是中国。


  就如同有大妈买了羊毛被子,回家才发现标签上有:MADEINCHINA。


  中国人是迷信外国货的。


  如果在国内,看到一双鞋子600元,我可能不会给儿子买,我心想,小孩子嘛,何必穿这么贵的。


  UGG,几乎是人手一双。


  除了UGG,买的最多的就是保健品,仿佛中国人都有病,要么买药,要么买保健品,特别是在日本的时候,买单的排队能排到1000多号,什么概念?就是下午2点买的药,4点才能结上帐。


  出国以后,我就觉得王锐很有商业头脑,他在世界各地注册商标,找工厂代工保健品,例如日本酵素,新西兰蜂胶,澳大利亚袋鼠精,德国铁元,挪威鱼油……


  为这个问题,我反驳过他,如果不是品牌,我们咋可能买呢?


  他的观点是:产地优势大于品牌优势。


  在奥克兰机场,队友买了一批葡萄籽胶囊,送了我一些,一瓶合人民币350元,哪在意什么品牌?只关心一点,这东西是新西兰产的,这就足够了。


  若是有亲戚朋友在国外的,不妨试着去搭这班车,天猫国际会成就一大批人,就如同刘冰那个朋友,去了一趟德国,拿了一个安全座椅的品牌代理,火得一塌糊涂。


  我们不应该拒绝赚钱。


  在澳大利亚,经常遇到房车族、机车党、跑车党。


  很有意思,他们多是老年人,因为只有老年人才能做到有钱有闲,他们不安于等死,而是积极地去享受人生,很多老年人会做一件事,就是环驾澳大利亚。


  要是一个中国人做了这么一件事,那能上头条……


  我们队友里,有个大爷70多岁了,我们去海滩,他依然是西装衬衣,我们怂恿他,大胆地去穿上沙滩裤。


  他不。


  而同龄的老外呢?


  依然奔放。


  这次旅行,去的每个地方都很美,都值得停留,但是都不能停留,要匆忙地赶往下一站,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赶往机场的路上,全程要飞七次……


  走马观花。


  第一次出行的两个队友提出:下次应该自由行。


  的确,每个人都有自由行的梦想,要是能够在海岛上住上几天多好?坐在沙滩上发呆,想想都觉得浪漫。


  那么自由行现实吗?


  现实,前提是你有钱。


  为什么有钱才行?


  第一、自由行的签证很难,万一你跑了咋办?对你个人的审核是蛮苛刻的。


  第二、自由行的花费非常高。


  我们有两餐是自由安排,一餐吃的海鲜,一餐吃的汉堡+披萨,前者人均消费330元,后者人均消费160元,是不是与吃的好有关系呢?那咱就吃的简单一点,例如只吃披萨,昨晚我出去偷吃了一个披萨,25澳元,合人民币也100多。


  住宿呢?


  交通呢?


  旅行团为什么如此的便宜?


  因为旅行团是量产行程,团餐就是中餐,六菜一汤,非常简单的菜,如果你不想吃,就退你8块钱,是人民币,知道成本了不?


  另外,旅行团有购物,有个北京大爷一次买了7张羊驼皮,21万新币,接近90万人民币,那羊驼说是雪驼,整个新西兰都没有几只……


  真假不说,大爷一个人提成就够一个团的成本了。


  所以,从成本而言,跟着旅行团是最省钱的,也是最省心的,既不用担心不会说英语,也不用担心走错了路。每个第一次跟团的人都渴望自由行。


  但是,出去次数多的人,反而会回归旅行团。


  只是出境旅行也在慢慢地分级而已,例如有人组织美国自驾,有人组织环驾澳大利亚,有人组织澳洲赌场游,有人组织环太平洋旅行。


  但是,这些升级旅行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就是你要走马观花过,否则你一点概念都没有。


  赤道姐原本是建议我单独签新西兰,她开车带我深度游览一下新西兰,例如看看这里的足球比赛,去牧民家做客,去看看警察开放日……


  就是要深入民间去生活一下。


  那么,我就可以跟高晓松一样对全世界如数家珍,会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自媒体。


  可是,我觉得很难,因为签证就是很大的问题。


  在国外,这些做地陪导游的,在我们眼里,应该属于当地屌丝群体,虽然他们自诩很牛B,今天遇到的导游来澳大利亚20年了,98年开始做导游,我就在想,一个人来了澳洲20年了,还依然当个小导游,说明混的太差了。


  即便是他,也经常出国旅行。


  貌似这就是外国人的生活方式。


  因为我们离出国旅行很遥远,所以我们才会很容易崇拜那些能走出去的人,出境团多是夕阳红,年轻人哪有这个闲心?


  在新西兰的港口,无数的私人游艇、帆船,有很多人都有帆船游世界的经历,但是他们并没有成名,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没有觉得这是个多么伟大的事。


  在新西兰这个遍地是游艇的国度里,环球旅行不算什么牛B,不值得一吹……


  若是在中国,能获取几亿人关注。


  我试着跟高姐协商过,是不是要推出酒店游,例如去泰国,哪里也不去,直接去个海岛,安静地待上一周,再回来,大家都不会累,反而觉得很享受,大家可以不停地进行头脑风暴。


  这个模式适合圈子聚会。


  适合稍微高端一点的圈子,至少去过欧洲、非洲、澳洲、美洲的,于我而言,还不行,因为我自己都没有走完这些。


  先要有走马观花,才能向往深度静谧。


  两者是循序渐进的。


  走出来,最直接的改变就是地理视野变了,地理视野变了内心就变了,我都很少刷朋友圈,偶尔刷两下,看到有人在抱怨什么,我就觉得挺遥远的事,仿佛你们所焦虑的东西都与我无关,在澳大利亚想我和国内朋友之间的小摩擦,那还叫事吗?


  我在想一个问题,杨利伟站在太空外看地球时,想起内心曾经纠结的事情,是不是会独自莞尔一笑?


  那还叫事吗?


  我们需要这样的视野,我突然想起了村上春树,你看他,虽然是日本人,但是生活在地球村,这个月在伦敦,下个月在悉尼……


  这种视野可以让他更自如。


  这次来澳洲,发生了几件很有意思的事,讲其中一件,在国内,我有个女神,我特崇拜她,属于事业狂,有钱有名,我们俩关系很好,但是还达不到亲密无间的程度。


  昨天,她给我发了个信息,我能感受到她的小心翼翼:你在澳洲玩的开心吗?


  她从来没有主动发过信息给我。


  难道因为我来了澳洲,她觉得我与众不同了?


  人,很容易因为经历而崇拜一个人,我跟梁子也这么讲过,你去过拉萨以后泡妞更无敌了,因为99%的人是没有去过拉萨的,你去过,她们没有去过,那么你就是她们的偶像。


  你去过澳洲,她没去过,她就觉得你与众不同。


  就如同我以前跟赤道姐聊天,总是小心翼翼的,我感觉她在新西兰,太遥远了,咱总感觉留学生是可望不可及的,当真的来到了新西兰,又感觉好近,是觉得新西兰很近,想来还不容易?我也能来当留学生,不就是买张机票嘛,有啥难的。


  过去,我觉得很难。


  我一直很羡慕一个人,祥子,他在塞班坐过直升飞机。


  他坐过,我没坐过,那么他就是我的偶像……


  我一直在想,坐直升飞机是什么感受?会不会很刺激?我什么时候才能坐一次呢?日照有直升飞机,但是超贵,还要预约,我没去。


  这次来澳洲,免费坐,我也体验了一番。


  下了飞机,感叹,也不过如此,从此不再崇拜祥子了。


  假如,我也开着帆船环游过世界,我也不再关注梁红他们两口子,有啥了不起,我们之所以关注别人,往往是因为别人经历了我们没有经历过的。


  这种崇拜会来的很直接,就是不管是谁,不管长什么样子,只要你做了,我们就崇拜,假如你是第一个去月球的中国人,你就长的跟懂懂这么丑,也会成为顶级明星。


  这种崇拜不如另外一种崇拜更深一层,什么崇拜呢?


  才华崇拜。


  例如,你钢琴弹得好,你文章写得好,你油画画得好……


  这么一捋,突然感觉被人崇拜好容易呀?梁子从游轮回来,到我们当地泡妞特容易,为什么呢?因为他的朋友圈里的照片特别高大上,要么在游轮上,要么在日本,要么在韩国,仿佛在环球旅行,哪个小女生能经受得起这种诱惑?


  只要你有梦想,你敢去实现,就有无数人追随你或崇拜你,游轮队友里有个叫余欢的,他说要去环驾中国,他把这个消息放出去以后,N多人追随,他去找红牛谈赞助,我觉得红牛肯定不会赞助一个小屌丝,没想到,红牛答应了,做他的冠名商。


  真是,胆子大了,什么事都能成。


  出来旅行一圈,我还是我,但是大家貌似对我多了那么一丝崇拜?我觉得挺搞笑的,难道我变了?不就是出了趟国嘛,至于嘛,你想来也蛮容易的。


  我的确变了,晒黑了,更丑了。


  大家在一起闲聊的时候,我总喜欢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总是想改变别人,我很累,被我拯救的也很累,去菲律宾时,我曾经很用心的撮合过一对,他们俩彼此都有意向,但是谁都不主动,我都替女生着急,因为女生大。


  出门在外做队友,彼此是没有身份标签的,很容易看对眼了,若是现实生活中,他们是有阶层差的,连认识的可能性都没有,而如今能有可能成为一家人了。


  看着女生不着急,我们都替她急。


  小伙子不是我们圈子的,属于散拼过来的,自然我们是女方的娘家人,我们都劝她主动,她就是不主动,最终还是错过了,回国后突然醒悟了,再去主动的时候,大势已去了,小伙子曾经主动过,被她拒绝了,小伙子觉得无趣,就放弃了。


  我给女队友讲了一个故事,故事的大体意思是:你是一个选择命运的人还是一个被命运选择的人,看一点就知道了,是你挑选的配偶,还是配偶挑选的你?


  同样的背景,类似的故事,女主人公是收银员,男主人公是公务员,我们一起旅行,俩人看对眼了,女生直接怀孕了,现在儿子都要上幼儿园了,生活的特别幸福,在我认识的这群女人里,我觉得她算是逆转最完美的,不仅仅是婚姻逆转了,而且事业也逆转了,她公公有个工厂,主动交给了她,很巧遇到了电商时代,做大了,今年我见过她一面,哪是当年在商场里做收银员的她呀?


  有时,我劝女生怎么劝?


  遇到喜欢的男生,就主动追,只要你认定他是你的菜,那么就要考虑领证,考虑为他生儿育女,别想太多虚的,又是感情基础,又是需要时间……


  时间不会给你太多机会,只要他比你优秀,就义无返顾,你要相信一点,事业成功的男人,性格素质也不会太差。


  女人,总是想要感觉。


  感觉来了,年龄大了。


  前些日子我看新闻,相亲大会上,70%是女生,挑着挑着没的挑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个例,其实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有答案了:如果你是一个30岁的成功男士,你会选择一个30岁的未婚女人吗?


  要么,这个女人是范冰冰。


  要么,选择95后。


  主动出击吧,领证就是成功,怀孕也是成功……


  是不是有些急功近利?可是对于一个30岁的姑娘而言,供你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了,除非你发狠:我不想嫁了,实在不行,出家!


  师太法号“不服”?

 

b0aeDDDD-b0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