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心

  晚上,散步。


  遇到查酒驾的,好奇,围观,看看热闹……


  一会,查到了一个。


  我以为交警会训斥一番呢?


  没有!


  很客套,类似拉家常似的:喝了酒,咋还开车呢?


  很敬佩这个警察,高手。


  酒驾司机还是蛮幸运的,要是遇到了那天查我的小警察,肯定是一顿训斥:酒驾违法知道不?知道为什么还喝?说!喝了多少?下来!


  同样是执法,给人的印象不同。


  越是老警察,越和蔼,为什么?


  因为,他很明白一点:他的目的是办案,而不是得罪你,而且要尽量的避免得罪你!


  我有个忘年交,曾经在经侦大队上班,现在已经退休了。


  他讲过去滨州抓传销头目的故事。


  回来的路上。


  他跟传销头目闲聊:“我们无冤无仇,但是为什么要抓你呢?这是我们的工作,你要是积极配合,咱就把手铐松一点,要是不配合,就紧一点。”


  他们闲聊了一路子。


  与我想象中的警察抓小偷的场面有些不同呀?


  他说:“越是小人,越不能得罪,对每个人都要有敬畏心,因为每个人都有一刀致命的能力。”


  我跟他聊过杀人犯的问题。


  他说:“中国杀人案有个特点,多是情绪犯罪,很少有蓄意犯罪,而且杀人犯多是胆子最小的人,他们用最极端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年代,而且从小娇生惯养,没受过半点委屈,越是如此,我们管理情绪的能力越差,例如买菜的时候,有人骂了咱一句,可能接着一巴掌就打过去了,例如路上咱开的慢了,后面司机超过咱,摇下车窗骂咱一顿,咱可能接着就火冒三丈……


  为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太平静了,没有经历过多少极端情绪,经历都没经历过,谈何控制呢?


  说句题外话,我觉得全国省会城市中,交通最混乱的就是成都,闯红灯是常态,而且随意变道,也不打转向灯,绕城高速上大货车都跑在快车道上……


  我在成都生活过半年,感触特别深,我第一次发生刮蹭,就是在成都被逆行的车子撞了,而且我还遇到过恶意急刹车造追尾的。


  其实可以百度一下:成都,中国交通秩序最混乱的城市。


  我在那里的时候,是地震后不久,很多监控都失灵了,这也导致大家闯红灯成了常态,不是个别现象,是全民都闯,我在那里的时候,也是跟着大家一起闯。


  我写过一个故事,是我从成都开车去西宁,遇到红灯的时候,突然发现大家都停下来了,我觉得好惊讶呀,哇?西宁素质这么高啊?竟然没有闯红灯的?


  有次,我跟老胜下成都绕城高速,排队的时候被加塞了,我接着就火了,坚决不让,凭啥欺负我们外地车?


  老胜说:“让他过去吧。”


  我突然觉得老胜不像东北爷们了,这时,你应该下去:干啥呢?干啥呢?


  事后,老胜说:“偶尔有哥们喊我去打架,我说,打人我不会,但是可以趴在你身上,替你挨几拳。”


  这哪是当年骁勇善战的老胜呀?


  其实,他是经历的多了,有了敬畏心。


  《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就是馄饨店的老板说丁元英没给钱,丁元英二话没说,又给了一次。


  对于世俗的“争论”,他已经没有兴趣了。


  人争一口气?


  要那口气又有何用呢?


  春节,我在曲阜吃饭,被黑了,原本还是有怒气的,但是想了想,算了,别去惹事了,给了钱,说声谢谢,走了。


  前几天,我们几个闲聊,他们说我变化挺大的。


  我说:“我变化最大的,其实就是淡然了,有好处,有坏处。好处就是心中没有恨了,谁忽悠了我,谁骗了我,我也不闹腾了,也不写了,就咽在肚子里了。坏处就是对什么都没有太大兴趣了,例如买了车也不兴奋了,有妹妹投怀送抱也没兴趣泡了,觉得没意思。”


  微信朋友圈里,有朋友转发了一篇文章,说是“庆安火车站枪击事件”中警察是故意杀人……


  平时,我是不关心这些新闻的,与我何干?李银河的一篇文章对我启发很大,她说作为一个学习者,应该学会规避噪音,所谓的噪音不单纯指物理上的噪音,也包括七嘴八舌的网络噪音,其中就包括网络新闻。


  她的意思是,应该少关注这些,会使我们的时间和情绪碎片化。


  我以前手机上安装着“百度新闻”的APP,看了这篇文章以后,我就卸载了。


  那么,我是如何看待这个开枪的警察呢?


  看了视频,暂且不管视频是剪辑的还是拼凑的,若是同样的场景出现在美国,肯定被击毙了,因为袭警了。


  那么,为什么舆论会倾向于被打死者呢?


  因为,他是弱者。


  人们习惯了同情弱者。


  其实呢?


  弱者往往才是施暴者……


  我倒是蛮同情那个开枪的警察,因为这一枪,他陷入了舆论旋涡,他的家人都被牵扯其中,他原本是代表正义的,结果成了被攻击的对象。


  他可能得抑郁症,甚至余生会经常做恶梦。


  这一枪,其实他才是被击中者,因为他原本生活得挺好,当着公务员,家庭和睦,结果因为挨了一棍子,他开枪了。


  若是双方,都能够敬畏对方,那么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敬畏心!


  歌手沙洲,有人质疑他的风格,他写了一首歌回应……


  我说:“不需要回应,别人骂你、丑化你,这些都无妨,你只要保持沉默,那么对方就没有耐心继续纠缠这些事了。相反,假如你非要去理论,非要去证明,那么反而是把矛盾激化了。”


  当别人质疑我们的时候。


  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暴跳如雷!


  新加坡队友胖大姐问我:“成名有什么注意事项?”


  我说:“会有人骂你、丑化你,那么胖还骑车?自行车能承受得了吗?”


  她说:“我不在意。”


  我说:“说不在意都是假的,没有人不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只是有些人情绪管理得好,很快就消化了,有些人情绪管理得差,很难消化,对于普通人而言,没有经受过刺激训练的人而言,这些声音都会激怒你。”


  她说:“我真不会。”


  我说:“会的,到时候你就明白了,这是你成名的代价,一旦你脸皮训练得足够厚了,普通声音就无法刺痛你了。”


  这东西像啥呢?


  没车的时候,你以为发生了刮蹭你不会心疼,那只是你的假设而已,有了你就心疼了。


  但新司机和老司机的感受又不一样。


  新司机,有点刮蹭就要哭,明明是他追尾的你,还非问你要钱,就跟牛哥说的一样,你要听他的话外音,话外音就是他是新车,他心疼,特别特别的疼。


  老司机呢?


  刮了?


  没事,这有啥?该干啥干啥。


  上个月,我拉了一车货,拐弯的时候急了一点,擦到了邻居家的树。


  我连停都没停,直接开走了。


  树肯定没事,车子有点刮蹭,无所谓……


  从这个角度而言,一切经历都是修心。《推拿》里有个盲人叫张一光,他原本是健全人,一场瓦斯爆炸夺去了他的双眼,但是他特别开心,因为他是唯一的幸存者,他总觉得自己活的每一天都是赚来的。


  整天乐呵呵的。


  而且,他把自己比喻成皇帝了,要找81个妃子。


  咋找?


  只能去嫖!


  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很多“道德”,对他都不再适用了,因为他已经不在意别人怎么看他了,哪怕喊他小瞎子也无妨。


  他太平静了。


  我们认为值得争的事,他都认为不值得争了。


  死过一次的人,什么事又看不开呢?他觉得自己比看的见的时候还幸福。


  我送过大家签名版的《推拿》,这是一部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从文学角度而言,这部小说写的一般,因为很多细节经受不起推敲,那么为什么能获奖呢?


  我觉得,题材好,写了一群盲人。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从来没走进过盲人的世界。


  我看书比较挑剔,每读一段,我都会习惯性地思考一个问题:这是真的吗?!


  例如,里面有个情节,小孔的父亲为了表达对小孔的疼爱,自己偷偷地去医院做了节育手术,意思是以后不生了,就要这一个孩子……


  你觉得这个现实吗?


  不现实。你不想要孩子,不是有TT吗?何必非把自己阉割了呢?另外这也不是表达对孩子的爱啊?!//闺女是先天性盲人,人们正常反应应该是继续生一个才对,咋可能绝育呢?


  当然,这是小说,可以夸张。


  我太挑剔,包括我读鹏飞写的采访录,我会把数字全部给罗列出来,对时间、收入进行推敲,一推敲就发现了很多问题。


  鹏飞说:“我不是为了制造暴发的景象嘛,让读者有尖叫的感觉。”


  我说:“适得其反,真正值得你珍惜的是铁杆粉丝,但是铁杆粉丝都是最较真的群体,你不要试图骗过他们。”


  写采访录,一不小心就写成了赞歌。


  不用一不小心,就是小心翼翼也会写成赞歌,这是必然的,真正的写作高手是什么样子的?会隐藏自己,让整篇采访录没有主观倾向。


  方舟子跟韩寒PK的时候,《南方周末》有个资深记者去采访了韩寒,他既从质疑者的角度去提出了问题,又从粉丝的角度去发掘证据……


  双方都觉得记者是自己人。


  其实,他只是试图给读者梳理清前因后果,读者看完了,自然就有了答案,不过每个人的答案各不相同。


  我跟鹏飞说:“你不能有分别心,任何一个成名的人,不管是成大名还是成小名,他都有不平凡的一面,而且越是人人反感的名人,其另外一面越牛,否则他站不住脚,你甚至都可以去采访于木,从正反两面去发问,例如你为什么如此的蹦达?大家都骂你你为什么依然蹦达?有人说你骗了钱,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哪怕是个土匪头子,也比老百姓有料,否则他成不了头子,懂不?”


  做采访录,要有好奇心。


  而且,要善于构思问题,一个优秀的审讯专家,不会把犯人直接拉到审讯室的,他会先跟你闲聊,完全是聊家常,而且给你一个假象:没有把你当成嫌疑人。


  闲聊的过程中,看似是闲聊,其实是布了一个很大的局,会套一些关键点,例如昨晚6点去干嘛了?跟谁在一起……


  你是处于放松状态的,自然无意就流露了时间、地点、人物。


  当你进了审讯室呢?


  直接问的就是这几个关键点,一对比就知道你有没有撒谎。


  人,面对镜头的时候,都会进入防御模式,说话会谨慎,哪怕是马云面对镜头也不会如此的肆无忌惮。


  人,在镜头前说的话,本身就是加工过的。


  只有闲聊过程中,流露出的信息才是准确的,所以要学会铺垫,把你想要知道的信息有意无意的获取。


  例如,我会问鹏飞:你为什么发个奔驰的车标?


  他会告诉我:“让人觉得我挺牛B的。”


  其实,大家为什么晒驾驶室?不就是晒车标嘛,车子是C180,我问为什么要买这个车呢?


  他说:“至少也是奔驰呀?!”


  他说的,其实就是我们内心潜意识里的答案,假如在镜头前,他会这么说吗?绝对不会。


  例如,我为什么选择皇冠?


  如果在镜头前采访我,我会这么说:“我不喜欢A6或奔驰E,觉得太高调,给人的感觉太有锐气,不如皇冠低调。”


  其实,这些都是“官方”说法而已,让人觉得懂懂真低调……


  经常有人问:“咋没开皮卡来?”


  我说:“太张扬了,不好,不好。”


  其实呢?


  皮卡不能进城,另外我嫌太颠簸了。


  这是作为一个采访者需要修炼的基本功,你要区分潜台词,要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他背后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我们为什么习惯性地“撒谎”?


  因为,我们坚信能骗过对方。


  前几天,他们去徒步穿越可可西里,每人收了1万8,因为行程严重缩水,队员跟组织者闹起来了。


  组织者说:“我是组织的相约同行,不赚钱。”


  有队友火了:“如果是相约同行,那么你给我们一个消费明细,把费用AA。”


  彼此都觉得委屈。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偶像的权威性被挑落马下。


  为什么最近我写了几篇关于组织旅行的文章,就是针对这个事件,只是没有发酵而已,只有圈内少数人知道。


  作为偶像,要非常明白一点:出去以后,就是队友了,不能有任何架子了,否则你的权威性一定会被挑战的。


  是婊子就是婊子,不需要牌坊。


  既然要牌坊,就当恋爱去谈,不能提上裤子就要钱……


  还是敬畏心的问题,要敬畏任何一个人,哪怕是跟随自己旅行的小粉丝。要服务到位,否则他们会觉得这场旅行没有收获,不值!人家都肚量大还好,遇到一个较真的,你的名声就臭了。


  对于旅行,我的观点是什么?


  要么,独自出行,为了出名。


  要么,嘉宾带队,纯粹赚钱。


  去年,他们喊着去南极,不过貌似也没成行,最近有人喊我去南极,心友汇的,他们的旅行策略是啥?


  把一条线做到极致,每年只做南极。


  然后,老板不断地参加各类高端EMBA之类的……


  今年,《正和岛》也准备组织去南极,就是跟他们合作的,就跟高姐说的一样,因为是做旅行的,所以不管跟什么样级别的人在一起,总是有共同话题的,因为旅行是全民关注的话题。


  跟心友汇的朋友聊了聊。


  他说:“其实,拉萨线值得做成精品线路。”


  我说:“拉萨线,的确值得做,因为不管什么聚餐,只要提起拉萨,总有人特别向往,特别想去,甚至你说去过拉萨,他们都高看你一眼。”


  他说:“高端线路需要了解有钱人的想法,车子要好,酒店要好,景色要好,关键是队友要匹配,安全要做好,同时要品牌化运营,要跟高端圈子对接起来。”


  有道理没?


  很有道理。


  未来的旅行导向,一定是“队友”或“嘉宾”,单纯的看景色,对于“企业家”而言,没啥吸引力。


  例如,媳妇和儿子在富士山游玩,问他们收获大吗?


  有啥大的,最多就是四个字:不过如此!


  假如,一群创业者在富士山脚下的酒店搞头脑风暴,大家泡在温泉里闲聊,那么每个人都觉得收获很大……


  组织可可西里的朋友,也喊我去了。


  我没去。


  因为,我觉得他不够专业。


  我原以为他是个资深徒步爱好者,其实他也没去过可可西里,而是找了当地一个旅行社做地接,为什么后来出现了冲突,这也是主要原因,因为旅行社里面有多项收费项目,他事先并没有告知队员。


  相反,假如他把线路体验已经做到了极致,那么我们都乐意跟他合作。


  例如,让他做组织者,我们做招募者和参与者。


  大家都抱怨旅行不好做,却从来没思考过一个问题:你真的把线路和体验做到极致了吗?


  你自己都没有过长途跋涉的经历,你就试图让大家跟着你去拉萨,现实吗?


  不现实!


  在那曲的时候,早上我起的比较早,在院子里跟济南的一个车队聊了聊,他们是早上8点出发,我们是9点出发。


  等我们再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身上已经蒙上毯子了,跟大货车迎面相撞了,途观被撞成了SMART。


  没控制住速度……


  看似不可规避的风险,其实完全可以规避,就是缺少了专业性领队,没有控制速度,没有播报路况。


  只要你有做到极致的产品,你根本不用担心市场。


  可是,大家都没有耐心去打造产品。


  我特别看好海外产品市场,为什么呢?


  每次出国,大家最兴奋的其实就是去免税店购物,而且很少有空手而归的,一个人花一两万是常态,去瑞士的时候,平均一人一块手表,你说你不买?咋可能呢?


  所以,市场需求是没有问题的。


  那天,闲聊的时候,我也谈到了一个观点:目前朋友圈里做的比较不错的,基本上都是做代购的。


  莫小城做的不错。


  她是大学老师,教导游专业的。


  那么,她拥有了全球货源优势,因为她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


  同时,她又有了分销优势,学生又成了她的代理。


  她相当于一个中转站。


  这几天,我认识了一个“小姨妈”,在机场开宾馆的,她在微信朋友圈做代购,我就问了她一句:是正品吗?


  我是想找人帮我代购雨伞。


  她问:“我怎么说,你才信呢?”


  我说;“跟我说货源就行。”


  她说:“我是莫小城的学生。”


  我问:“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她说:“平时我上班,业余做做,一天200元左右吧。”


  我问:“你有多少粉丝?”


  她说:“600个左右。”


  我说:“那早晚会枯竭的。”


  她说:“我现在每周去发三天广告,就是下班以后去广场发名片。”


  我问:“有效果吗?”


  她说:“有,我现在就想知道,怎么吸引来更多的关注者。”


  我说:“我也不知道。”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免税区越来越方便,进货渠道越来越畅通,而且我拥有一个优势,在大部分国家都有读者,但是我又不乐意去做这些事,我媳妇?


  她就是说说而已,她才懒得创业呢!


  谁若是挑头做这么一个事,肯定很火,一方面汇集世界各地的优秀商品,一方面往下放代理,一件代发……


  这个事,还真的很有生命力。


  而且,量越大,越正规,量太少了只能走国际快递,而量大了,可以直接走货柜,包括葡萄酒、服装。


  我背的那款包包,不下100个人问过我了,从罗马批发过来,加2000元卖掉没有任何问题,给代理加500元,让他们加1500元。


  大家都知道代购市场大,为什么做不了?


  解决不了货源,即便能解决,也只能是解决某个国家的,而不能全球化。


  其实,这就是我能给予你的帮助,不用害怕,我也不要钱,我也乐意你做这种事,因为对于这些国外的读者而言,他们也是有利润的。


  我帮王锐做的,其实就是这个事,不过他要的是全球保健品,我帮他联系世界各地的读者,让他们帮着进货,王锐的观点是:产地优势大于品牌优势。


  代购市场大说明了一个什么现象?


  产品为王!


  而且,真的可以去世界各地旅行了,现在旅行价格越来越低了,去欧洲玩一圈也不过1万元,随便带点东西就能赚回来,例如发一箱瑞士军刀回来就能赚2万多块钱,买上几个包包,买个手表,足够了。


  上次,我就搞了一箱瑞士军刀。


  不过,我没卖,送给读者了。


  山东电子商务做的最好的是韩都衣舍吗?


  不是,是一家卖进口食品的!


  跟王锐闲聊的时候,王锐说:“未来会出现这么一个模式,你在济南繁华地段开一个进口精品店,例如有奥地利的水晶杯,有法国的葡萄酒,有日本的木碗,有俄罗斯的望远镜,有新西兰的羊皮,然后你又在网上卖这些东西,一旦模式摸索成功了,接着全国招商加盟,你的盘子越大,谈判的砝码越大,然后把这些精品的国内独家代理权一一签下。”


  现在,全网都是布局海外代购。


  是不是我们没有机会了?


  恰好相反,正说明机会的庞大性。


  产地优势大于品牌优势,对于人也是如此,当一个人在海外的时候,你总会觉得他与众不同,觉得他更有魅力。


  他还是他,只是挪了个地方而已。


  其实,现在是做海外代购最佳时机,为什么呢?


  你想要的,保税区都有了,淘宝前些日子不是搞了个活动嘛,叫“买空六大保税区”,国外产品进口过来的渠道越来越畅通,需要我们抢占的则是下游渠道,怎么卖出去……


  其实,说句题外话:做代购的,没有多少是真的“背”回来的。


  为什么?


  明天再说!

 

b0aeDDDD-b0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