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凌,“星座不求人”联合创始人,8年丰富的海外背景,8年丰富的互联网+动漫、自媒体、星座连续创业背景,星座漫画MV新媒体形态的开创者,3年时间,做到了将近3千万粉丝的体量,成为塑造了一个现象级的IP。
目 录
1.团队十几人,年营收超2000万,“星座不求人”商业模式解析
2.虚拟网红有可能在未来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3.“酒香也怕巷子深”——内容创业的关键点在于分发
4.内容创造者的基层理论——形式大于内容
5.短视频时代如何快速组建自己的团队
6.“星座不求人”的第三种变现方式——IP授权
7.如何去打造一个爆款IP,实现商业闭环?
正 文
这次拜访到的是“星座不求人”的联合创始人,姬凌。他是做动漫出身的,先后参与过《无敌极光侠》、《寻灵大冒险》、《跳跳鱼世界》、《小鸡jacki在哪儿》、《极限足球》等国际动画制作和全球发行。
他参与打造的“星座不求人”,用了3年时间,做到了将近3千万粉丝的体量,成为一个现象级的IP。
其实,人的出身对于你将来要做什么,具有很大的决定性作用,比如说,姬凌。
8年丰富的海外背景,8年丰富的互联网+动漫、自媒体、星座连续创业背景;
毕业于爱尔兰都柏林商学院,市场营销学硕士, 曾受邀参加法国影视动漫节、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联合举办的欧亚卡通动漫峰会、美国国际KidScreen儿童荧屏娱乐峰会等行业交流活动并签约多个国际动漫项目;
2016创新中国进入春季总决赛PK;为众多知名品牌提供新媒体营销服务,出品多部互联网传播过20亿+播放量短视频,比如《跳跳鱼世界》、《小鸡Jacki在哪儿》等等
这些从业背景让他在互联网新媒体的风口开启的时候,很自然的捕捉到了机会。可能用捕捉这个词不是很贴切,应该是,我来了,恰好你在,更合理一些。
今天我将会带大家,看看“星座不求人”这样的新媒体创业,他们是怎么做的。
1
团队十几人,年营收超2000万
“星座不求人”商业模式解析
简单来说一下他的商业模式,利用公众号作为载体,利用星座类内容的天然自带流量,所有的内容都由一个统一的人物IP,“蛋壳宝宝”,这样的角色给用户做阐述,塑造了一个虚拟的IP形象。
他的内容形式有长文,有短视频,也有漫画,通过各种形式的组合,来传递星座类信息。这一类信息很多人是非常乐意转发的,因为每个星座都会有十二分之一的人物。
基本上这个行业只需要做好内容,分发到内容平台以后,就会形成大量的自然转发,所以,吸粉的主要手段只有一个,就是做好内容,自然就会有大量的粉丝,这就是星座类内容的自带流量的属性。
有了粉丝以后,就需要考虑变现的问题。他们目前的变现方式有这么四种,第一种,广告,就是其他广告主在他们账号投放广告,这是最简单的形式。第二种,电商,就是在自由平台里面开设一个商城,引导粉丝购买,产生利润。
第三种,授权,因为前面说到了,他们打造了一个虚拟的IP,就好比是海绵宝宝这样的虚拟ip形象,你可以授权给商家制作杯子,等等物品。收取一定的授权费用。这就是第三种变现方式。
第四种,就是提供咨询类的服务,比如通过星座测财运、测恋爱、测事业等等。按次收费。这是一种类似于我在<波波来了>第十四期讲的花镇情感咨询的肖然,类似的模式。只是他把切入口,放在了星座上面。
在花镇里面,他们把负责服务用户的这个职业,叫做情感咨询师。在星座里面,他们把这个职业叫做占星师,你看,对标方法论在这里还是有效的。
这样的运营模式,能够确保这个自媒体大号一年的营收超过2000万。他们团队人数不多,十几个人,比较轻的创业模式。
2
虚拟网红有可能在未来
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
星座不求人,他们在自己对外输出的动漫图文,或者短视频里,都有一个虚拟的IP形象,就是蛋壳宝宝,这是一个虚拟的IP形象。
我们来设想一个场景,比如说《星座不求人》,这个自媒体大号,他平时制作的内容,就是单纯的以一个第三方描述的角度,或者是以一个小编的角度来向用户讲述各种星座类的知识,这会是一种什么场景呢?
其实即便是这样,用户都会想,这内容的背后是谁,这就是人的一种潜意识。
也就意味着,用户在接收到各种各样大批量的内容背后,如果再去塑造一个人物形象出来,他可能忘掉了很多的知识,但是,他一定会记住这个人。他会记住这个人跟他说了很多的星座知识。
就好比我们曾经在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海尔兄弟》,我们真的已经记不起来,那部电视剧里面的情节,但是,海尔兄弟这个形象却让我们无法忘记,只要是无法忘记的形象,就会产生巨大的商业价值。
其实在这个点上,给我的触动是很大的,我想了很多。
我记住了一个词,虚拟IP,这个跟现在的网红,又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网红?网红就是网络红人。
“网络红人”是指在现实或者网络生活中因为某个事件或者某个行为而被网民关注从而走红的人,或者是长期持续输出专业知识而从红的人。
他们的走红皆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品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
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传统媒体以及受众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体综合作用下的结果。
在这里,我们抓到一个信息,网红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推手制造的。这是第一个关键因素,也就意味着,如果我想造一个网红,让网民们追捧,只要策划得当是有可能实现的。
第二个关键点,网红必须要是个真实的人吗?
提到网红我可能就想起了芙蓉姐姐,可是我真的不曾见过她。我不知道她在哪里住,她的真实生活是怎样的?就连她是不是有着真实存在的肉体,我都不曾知道,也无法验证。
那么假设,芙蓉姐姐这个网红,她是被杜撰出来的,是一个虚拟的人物,就好比是我们看电影里面的一个角色。
只是她传播的方式,不是电影,而是通过微博、微信、头条号等平台,在不间断的释放她的信息。比如,她今天出门去公园,碰见一个英俊潇洒的外国人杰克,杰克见了芙蓉姐姐一面,就立刻喜欢上她了。
那么这个印象,是怎样在我们脑海里面形成的呢?
看电影只需要提前导演这样的一个镜头,看微博,只需要在她的账号发出一张她跟杰克的合影,然后配上几句文字,我们就相信了。
就是这么简单。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杜撰一个人物形象出来,然后给他设定好十年的剧本,让他每一天都有不同的剧情。你可以把这个剧情设计成任何你想要的,你要做的就是让这个情节让用户感觉到真实。
既然人物是虚拟的,就是电脑合成的,你可以根据剧情合成不同情节的照片。
相信这样的科技制作,在现在不是什么难事。
可是就有人说,为什么有这么多活生生的人,不去拍,而去花这么多的精力,去造一个假人出来呢?这就是真实网红和虚拟网红的区别。
有这么几个理由你听听合不合理。
第一:真实的网红话题性难以持续,真实的网红有自己真实的生活方式,他的剧情没有那么轻易的被设计。毕竟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他的人生只能真实的走,不能够被杜撰成一个剧本。
那就意味着,他不可能整天都有惊爆的新闻出现,满足不了人们的好奇心。而虚拟网红,你可以像武侠小说一样,给他赋予一个特定的人物性格,甚至你可以塑造很多个不同极端性格的网红。
第二:真实的网红生命周期很短,粉丝对于某一个网红的判断,都是基于它展现给我们的线上信息,可是在线下的另一面,那才是她最真实的自己,很多情况下,网红都是这样毁掉的。
哪一天的早上起来,我们看到某某网红的负面信息出来了,立刻这个网红就消失了。而虚拟网红就不会,因为他没有自己选择自己生活的可能性,他的生活本来就是导演的一个既定的剧本。
上面从网红的可传播话题的持续性上,还有网红的生命周期两个维度来分析的,制造一个虚拟网红是存在可能性的。
如果这个推论行得通,意味着,网络上会出现第三类人,机器人,而且它的出现是以明星的身份出现的。
只是你永远都见不到他。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见过迈克尔杰克逊呢?你虽然没见过杰克逊本人,但却一点都不影响他在你心里神的地位。
如何才能形成一个虚拟网红呢?
首先你得需要有一个制图的软件,把你的虚拟网红给画出来,跟真人一样,然后经常性的通过图片和文字结合的方式,向公众释放信息,这叫有图有真相。
然后,就是你要通过精妙的剧本设计,把你制造的这个人物形象,形成鲜明的性格特征。当这些做完的时候,你发现你需要一个向公众展示信息的平台,这个时代的平台,已经是足够多了,这样的内容、画风,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形成迅速的传播。
这是我基于《星座不求人》的蛋壳宝宝,这样的一个虚拟IP,想到了网红,想到了虚拟网红,再到看他如何形成一个产业。有很多妄想的成分,但是,当我查找资料的时候,我发现,这样的情况,真的已经存在了。
虚拟网红的背后,一定是人在操作,当商家感觉到他的商业价值的时候,就会主动联系他,虚拟网红就帮商家设计一个场景,巧妙的植入商家的广告,这就有了商业价值。
这听起来,有点突破二次元的意思。但实际上,这个就好比是电影,有虚拟的动画人物,有真实的人物扮演。
只是这种场景,还是需要你走进电影院,但是如果这种形式能够突破这个次元壁,在你的真实生活里面上演呢?立刻,你就发现,你的身边出现了第三类物种。
这个话题到此为止,实际上,这个现象在微信上面已经产生了。很多人都曾经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利用个人微信号,刻画人物形象。
策划出来一个月的剧情,比如说,今天去参加演唱会了了,明天感冒了,后天去K歌了,再然后去旅游了,男朋友劈腿了。再然后,有人来追她了,后来发现又是一个渣男,对人生失去兴趣了,就想出国旅游,到了澳洲,在澳洲呆了一周后,就顺便帮朋友买了点那边的东西,发现朋友很开心。于是,决定不回来了,就做代购了。
就是这样的剧情,带着朋友圈里面的几千人,一步步的把自己塑造成自己想成为的那种形象。最后,合理的把自己定位在一个代购者的角色。
真实的情况,这不是一个真实的人,这种策划的内容同步在100多个个人微信号里面同步更新。每个朋友圈都会有几千人,你发现,这变成了一个商业模式。
你的身边真的有可能存在这种,让你感觉到无限真实,而他实际真的不存在的,新兴物种。这个物种就叫做,虚拟网红。虚拟网红有可能会在未来,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
其实这个真没什么稀奇的,你看现在有一个很经典的词语,叫做品牌人格化。所有的无生命体的东西,都在试图给他加上一个人格化的标签。比如,你想到苹果,就想到了乔布斯,想到小米,就想到了雷军;想到了阿里巴巴,就想到了马云;就想到了格力、就想到了董明珠;就想到了老干妈,就想到了陶华碧等等。
3
“酒香也怕巷子深”
内容创业的关键点在于分发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做内容也是一样的道理。现在是互联网信息泛滥的时代,如果你的内容做不好,一定没人看,如果你内容做的好,可是没有分发渠道,一样也传播不起来。
我来描述一下现在互联网内容创业的场景,互联网本身就好比是广电总局,然后再往下就是各个电视台,比如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等。
这些电视台,就好比是现在的流量分发平台,比如爱奇艺、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等。然后每个电视台又会有不同的栏目,比如湖南卫视里面的快乐大本营、比如说搜狐视频里面的屌丝男士。
好了,到此为止,我们才发现,内容创业者应该在的阵地,就是制作类似快乐大本营和屌丝男士这样的内容产品,这是我们该做的事情。
电影也是一样的逻辑,内容创业者把一部电影做出来,发行的话就要靠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电影院了。
所以,内容创业的链条有两个环节,一个是制作内容,一个是发行渠道。
我们明白了这个逻辑以后,再把关注点拉回到互联网的内容创业上来。比如说制作了星座不求人的短视频,应该如何分发呢?他们选择了60个分发平台。
比如说今天的短视频已经制作完毕了,宣发人员,就会把这个视频快速上传到60个指定的分发平台。他们的宣发人员只有一个人,一个人就可以做到这件事情。我问姬凌,用不用第三方平台实现一键分发,他告诉我不需要。
他们媒体的分发平台包括,这么六类。
第一类是视频网站的推广资源,比如说优酷、土豆、爱奇艺、网易视频、搜狐视频、腾讯视频等视频网站。
第二类是一些运营商的推广资源,比如说,中国移动、联通、中国电信。
第三类是短视频平台和APP的推广资源,比如说美拍、抖音、西瓜视频等短视频平台。
第四类是互联网电视资源,比如说乐视、小米、华数、百视通、CIBN等等。
第五类是网络音频媒体,比如说喜马拉雅、荔枝FM等等。
第六类就是社交媒体,比如说微信、微博、qq、人人网等等。
他们在这些平台上的分发是免费的,也就是说不需要再额外的给平台支付费用,因为是精心制作的优质内容,很多平台还会根据他们内容的流量,给他们一定的补贴。
这个就是内容创业的一种形式,制作出来内容以后,在全网几十家平台进行分发,扩大知名度,然后再把粉丝往集中的几个平台上导入。比如导入到微信公众号,然后进行后期的商业变现。比如,接广告、做电商、做授权,或者做后端的收费服务。
这就是一种漏斗式的内容创业,前期先用免费做足够宽的入口,再从这部分人群中不断地沉淀出来愿意付费的用户,或者用这部分粉丝吸引外部的广告植入。这种形式就是先有用户,再产生付费。
这就是电视台模式,看电视的永远是免费的。看的人多了,就有了广告价值,就会有商家愿意拿钱砸广告。如果看的人少了,做广告的也就少了。
还有一种模式是电影院模式,精心的制作一部电影之后,在电影院上映,所有的观众都要花钱买票才能观看。
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知识付费模式,我们来看看这几种模式的区别在哪里哈?我们先来列清楚这里面的几个人物角色。
一个是内容制作者、一个是商家、一个是观众。
电视台模式,观众不付费,只有商家付费,商家在电视台打广告。电视台为了自己的内容质量度,就花钱在外边买优质的内容,就把广告费拆出来一部分给到了内容创业者。就是,商家把钱给电视台,电视台花钱买内容。
电影院模式,观众付费,买了电影票,电影院就有了人流量,电影院再把已经付过费的人作为资源,让商家再付一次广告费,电影院把收到的钱,再去支付给内容创业者。
你看这套逻辑就是谁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在说如今的知识付费模式,其实就是电影院模式。以前在网上看知识是不付费的,现在开始付费了,其实这种模式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如果你提前知道了这套模型,是不是意味着,你就可以预判今天的局势呢?互联网是一个很怪的生态,最早期都是收费模型,比如说杀毒软件,以前的瑞星、卡巴斯基,到后来周鸿祎的360来了,把杀毒做成免费的,就把收费的打的片甲不留。
可是另外一个领域,做内容本身,以前都是免费的,现在来了得到和樊登读书会,它们都是先收费再有接收知识的资格,瞬间免费的就不行了。
当然,这个知识就要看知识本身的专业度和人群受众。
每一个内容创业者最重要的就是反馈,这个反馈不仅仅是粉丝的情感反馈,更重要的就是物质的反馈。
你看今日头条也在走这样的循环,就是谁来付钱的循环。最开始,头条的广告语是你关注的才是头条,我看最近的广告语变了,变成了,信息创造价值。
你发现头条也在为信息创造者提供收入,只有让内容创业者在一个平台里面,拿到足够多的收入,才可以让他保持持续性的创作。这个收入由谁来出?以前是商家或者平台方,现在慢慢的变成了用户。
让用户为有价值的信息自主性的买单,这才是市场化的最好的表现形式。
就好比图书出版业这么多年经久不衰,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内容创造者把内容写出来,出版社负责出书,上架到各大书店,用户产生购买后,再把钱各方分配,出版社留一部分,作者留一部分,书店留一部分,
今日头条就在往这个方向走,前提是优质的内容,当然,一旦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生态,我相信优质内容都是市场倒逼出来的。
你看不管是电视台模式,还是电影院模式,都在关注的是分发的问题。电视台追求的是收视率,因为只有有了收视率,才会有广告收入,才能形成闭环,电影院模式追求的是票房,票房意味着直接性的收了用户多少钱。电视台的收视率是间接性的代表收到多少钱,而电影院的票房,就是直接性的收到多少钱。
两种模式的根本点,都是在于抢用户。多少用户就等于多少钱,不管这个钱是由谁来出。
有了知识付费,就意味着对于知识明码标价了,只要是明码标价,就是一个商品,只要是一个商品,就具备了流通属性。既然是流通,就立刻产生了两种形式。
一种是2C,知识直接抵达终端用户,没有任何中间环节,这种形式的用户裂变,就只能依靠用户自己本身的分享裂变,就比如说得到这样的平台。
一种就是2B,先建渠道,再通过渠道商开发终端用户。这种形式的产品用户裂变就靠专职推广者,通过让推广者获益,来实现用户的增长。当然,这种形式也会保留用户裂变的形式。樊登读书会就是这样的平台,<波波来了>也是这样的平台。
严格来说,樊登读书会和<波波来了>都不属于平台,而属于一个产品,他们都是基于一个IP产生的特定内容,而不是一个内容的集合体。得到算是一个平台。樊登属于一个爆品,而得到属于集合了很多个爆品的平台。
4
内容创造者的基层理论
形式大于内容
内容创业者最难的事情就是保持长时间,不间断的优质内容的输出,如何才能保证持续性呢?
偶尔的灵感是不难的,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产出一个好的作品是不难的,但是,如果持久性的产出好作品,就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比如说,每周一个。
但是一定有人可以做到,按照对标方法论的逻辑,我们只需要找到做到的人,就可以实现复制了。
我们来看看星座不求人是怎么做的。
最开始,他们的短视频采取的就是每周一歌的形式,每周做一个星座的歌曲。比如说金牛座之歌,摩羯座之歌,用动画的形式做出来视频,真人作曲配音,这样的形式,能够做到长时间的延续。
为什么能够做到长时间延续呢?我这里说一个内容创造者的基层理论,形式大于内容。如果你想实现持续不断的内容的生产,首先,你要做的就是确定好形式。
这个形式是什么呢?
比如说,你要每天生产海报,通过海报的形式来宣传内容。当我告诉你这样的一个任务的时候,你是蒙的。但是,我继续告诉你,你每天需要生产九张海报,这九张海报都是一个主题,比如说今天的主题是星座不求人的九个奇葩同事。
接着你的脑海里面就会蹦出来九张海报的展现场景,每一张海报就是一个人物的头像,在头像下面把他做过的奇葩的事迹写出来,立刻九张海报就有了。
这组海报的作用是什么?就好比你看过《西游记》,这时候制作了九张海报,名字是这样的《西游记》九位演职人员的奇葩故事。当你看到你最喜爱的一部电影之后,你再看到他背后的人物的生活的时候,你对这部电影的感觉就会更加的强烈和立体。
再回过来,我们说形式的重要性,你发现,当有了形式,你才会产生灵感去填充内容。
再举个例子,比如,罗振宇在最早期的罗辑思维的时候,每天定时在罗辑思维公众号,推送一条60秒的语音。然后,让你回复关键词,再弹出一篇文章,这种固化的形式,才会有持续不断的内容产出。
人都有一个思维习惯,当你要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场景,这个形式就是场景。如果你不把场景固化,每一次,你都会想你要用一种什么形式,然后你才会考虑内容。
举个例子,电影是不是一种形式?把跌宕起伏的剧情,糅合在2个小时以内,并且让人在一个封闭的黑屋子里面,完整的看完,这就是一套形式。
当人们发现这种形式可以不断的有人来买单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商业模式。所有电影的内容创作者,都是在这个形式的基础上进行创作的。比如说时间都是2个小时左右,都有开头、包袱、纠结、高潮、结尾、字幕、花絮。等等,你发现,所有的这些形式,几乎都是一成不变的。在这个不变的形式框架下,才可能去填充各种多变的内容。
这个就是内容创作者的原型,找到一个固化的形式,然后,在内容上做各种变化。
再比如星座不求人的公众号是订阅号,他有一种很固化的形式。就是,比如说标题是十二星座的软肋,当你写完了这一个标题,你就能写100个标题,比如,十二个星座谁最忠诚?十二星座谁最狠心?等等。
接着继续打版。
文章开头就会这样写,把这个排名做出来,然后一个一个的展示。比如说,白羊座,然后写文字。比如,他的软肋是不能在气氛压抑严肃的地方做事情,那样定会压力巨大,发挥失常。
然后,配上一个蛋壳宝宝沮丧的图画,接着,你就能想象到后面十一个星座的具体展示信息了。
当你把这个形式做出来的时候,意味着,你可以在这个不变的形式基础上,做各种内容的填充。于是几乎一年的内容,就可以全部出来了。这时候,你的头脑立刻进入了一个简单化的思维场景。
再比如说制作视频的技巧,也是一样的,你要做一个3分钟的视频,有五个人物需要穿插。这时候,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先把形式确定下来,比如,一个问题,一个答案,问题用字幕展现的形式,答案就用人物自述或者动态场景的形式展现,当你确定了这种形式,几乎意味着这个视频就出来了。
你发现,当你掌握了这种形式,你可以生产无数个这样的视频。只要内容不一样,剧情不一样,你根本就不会感觉有任何的雷同感。
就好比<波波来了>现在的内容制作也是一样,每期都是13000字左右,我每一期都会把他切割成10个干货点左右,每一个干货点都会用波妞作为引入和切割,好让这个干货点的段落化更加的清晰。
当把这个形式固化了以后,你发现,内容的制作就立刻由论述题变成了填空题。意味着填完十个空,这一期节目就做完了。
所以,对于内容生产者来说,要想做到生产的持续性,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找到自己的固定化的形式。
5
短视频时代如何快速
组建自己的团队
大家都知道,现在是一个短视频的时代,星座不求人也是依靠短视频实现快速上位,快速积累了三千万粉丝,那么一个企业应该如何快速建立自己的短视频团队呢?
如果是刚刚开始要组建短视频的部门,只要有两个人就可以启动了,一个编导,一个运营。
编导负责策划、会拍、会演、会剪辑、会包装,就是一个人负责从内容的策划,到最后出来视频的成片,全部一个人做完。
做完视频后,另外一个运营就负责把视频在各大平台上面宣发,比如说上面提到的星座不求人,就是在60个平台上面实现了分发,而且还有维护和跟粉丝的互动。
这是最开始的状态,这样,这个短视频团队就算是起来了。
当你确定了短视频的内容方向以后,你可以慢慢提升整个团队的短视频的生产数量。比如说每周生产2-3个,视频时长控制在3分钟以内,这里面做好的配置就是4-5个人。
当然这里面的人员数和你选择的内容方向还是有很大关系的。比如说,你选择的内容就是简单的一个人坐在那里说,那就不需要这么多人,因为录制和剪辑的工作很简单。但是,如果你的内容方向是外景,多切换的那种,拍摄和剪辑都需要很多时间。
如果你的队伍继续扩大,扩大的一个因素就是你找到了你的内容方向。你希望生产更多的内容,因为更多的内容会换来更多的粉丝,这时候,你就需要把自己的团队进行细分化了。
原来的两个角色,编导和运营,变成四个角色,编导、摄影师、剪辑师、运营。
在这四个角色中,编导就相当于节目的导演了,他主要对短视频的主要风格,内容方向,以及每一集内容的策划和脚本负责,另外在拍摄和剪辑环节也会需要他的参与,所以这个角色非常重要。
第二个角色就是摄影师,主要就是对拍摄负责,但是在早期的时候,摄影师还会涉及到摄影棚的搭建,视频拍摄风格的设定这一些工作。
第三个角色就是剪辑师,剪辑师主要就是对于最后的成片负责,但也需要参与策划的整个过程,因为这个会影响到后期的剪辑和包装。
第四个角色就是运营,运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视频完成后,如何获得最大的曝光量,发往哪些渠道,用户反馈的一些管理等等,都是运营的工作内容。
基本上,一个短视频团队,这四个角色就够了,但是为什么有的短视频团队做得好,有的做的不好呢?重要的有这么几个点,一个是内容生产方向,就是你的定位是什么?
比如说陈翔六点半,就是家庭幽默类型的小情景喜剧。比如说PAPI酱,属于自拍的搞笑视频,无厘头的配音,这就是内容方向和形式的定位。
如果你能开创一种全新的视频类型,可以快速试错,如果没有好的选择,在市场上找到一种已经存在,并且取得结果的内容形式,快速跟进后,也能取得不错的结果。
除了内容方向和制作水准以外,运营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就是能不能把制作出来的视频在各大平台实现快速的曝光。
这个不仅仅是把视频发到平台上而已,更重要的是读懂各大平台的展现规则,读懂规则才可以利用规则。
这个就好比是一个网站的SEO运营专员,他的目的就是搞清楚搜索引擎的排名规则,然后通过优化网站的内部结构,优化标题关键词等等,让搜索引擎快速的收录,并且抢占优先排名。
短视频的运营,就是干的这个活。
6
“星座不求人”的第三种变现方式
IP授权变现
上面我们说到星座不求人的第三个变现方式,IP授权。
IP指的就是知识产权,IP授权指的是版权方或者其代理商将IP授权给客户使用,客户可以根据授权方的指引在一定范围内使用该IP。
举个例子,比如说小猪佩奇,这部动画片火了,有人就想拿小猪佩奇来生产玩具,食品。这个时候,就需要找到小猪佩奇在中国的授权合作伙伴,来拿授权,支付一定的授权费用就可以生产了。
星座不求人就塑造了蛋壳宝宝这样的一个虚拟IP形象,为什么会有人想用这个形象生产产品呢?
首先是这个形象是自带流量的,也就是已经被很多人所熟知的,并且它有一定的情感属性,这个情感属性就是这个IP形象本身的性格。
比如说《星座不求人》里面的蛋壳宝宝,他们打造了一种形式,就是把星座、漫画、音乐、视频混搭,开创了一种特有的星座动画MV形态,是这类形态的开创者,代表性的作品,比如《摩羯座之歌》,《天蝎座之歌》等等。
现在他们的主要的方向就是通过短视频、漫画、动画片、网剧、话剧、直播、电影等更多的内容生态,持续孵化“蛋壳宝宝”这一个IP人物形象。并且基于蛋壳宝宝这个点,开发出来了蛋壳家族的系列人物。
他们的粉丝画像70%是女性群体,年龄跨度从10岁到45岁。大部分的用户群体,集中在15-25岁,这部分人占到了45%。
他们对外公布的粉丝数据是全网粉丝3000万,单个视频的播放量达到了8000多万。
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让蛋壳宝宝这个IP有了授权价值。
他们做过这样的一些授权,比如伊利京东星座歌曲、拜耳爱乐维星座歌曲、华为星座歌曲、今日头条西瓜视频动画视频、腾势汽车星座条漫画、伊利微博九宫格等等。还有一些线下的,比如蛋壳家族咖啡厅。
这些都属于品牌合作类的授权。
还有一种就是商品类的授权,比如说蛋壳宝宝的拉杆箱、抱枕、T恤等等。这一类的授权收费一般来说会根据商品的销售额进行提成,比如说8%。
在IP授权这个领域,最大的赢家是迪士尼公司。他的授权是动态的,很多的IP授权之所以不能够延续,就是因为它的火热只是因为一段时间内的一部动画片,而一旦这部动画片的热度降下来,它就失去了授权的价值。
而迪士尼这家公司为什么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IP授权公司呢?这来自于迪士尼对于IP持续性的品牌经营。
首先,每年优质内容的产出和全世界各地的迪士尼乐园,为迪士尼的品牌聚集了持续的人气,而消费者对于内容的喜爱,最终将会落在产品上面。
其次,迪士尼授权的重重把关,为消费者提供了强大的品牌背书,并不是随便的产品都可以印上迪士尼的logo,一定是具备了迪士尼的产品品质。同时,迪士尼还提供了对于被授权商提供各种设计和培训服务。
你发现这就是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前端通过大量的内容散发,营造出鲜明特点的IP,然后后端就可以一句IP来构建授权生态,通过不断的内容输出和落地化的IP场景再造,来维持IP的持续性的热度,就能够保持授权市场的生命力。
这个和普通的产品型的创业是不一样的。
7
如何去打造一个爆款IP
实现商业闭环
我们来分析下一个好的爆款IP都具备什么特征,然后,反过来再来推如何去打造IP。
第一:定调性。IP要有明确的性格特征。比如说蛋壳宝宝的性格特征就是呆萌贱。比如米老鼠的性格特征,喜欢冒险,聪明机智,好分析问题,有修养,乐于助人,是一个完美的化身。打造IP的第一步,就是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出来,让他具备不同的性格。
第二:做内容。要有持续不断的内容输出形式,比如说你围绕这个IP,要制作故事类的内容。比如说动画片,比如说小短剧,比如说像蛋壳宝宝这样的星座歌曲视频等等,当然你在后期,还可以制作大电影。
就比如说现在喜羊羊与灰太狼每年的大电影,让我们一直能够保持一定的热度。再比如说哆啦A梦,动画片连续剧的热潮也已经过了,但是,他还会持续性的上演大电影,我们还是会跑到电影院里面去看,这就是内容热度的不间断的延续。
第三:搞事情。在这个内容平台泛滥的时代,无疑给了内容生产者一个天然的舞台,分发平台越来越多,意味着对于好内容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但是,内容的传播并不完全依赖各大分发平台,这会让竞争失去门槛。还是回到传播的本质上,就是要不断的搞事情,以月度为单位策划各种线上线下的事件。
内容只是一个基础,基于这个内容,要利用线上线下的活动,让粉丝们有参与感,比如做授权,做实体,都属于传播的一种形式。
搞事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借助热点时事。
第四:玩传播。IP的传播和普通内容传播是类似的,但是也有很大的特殊性,毕竟IP是一个形象,他有自己明确的性格特征。所以,要根据IP本身的性格和风格选择最合适的渠道,跟进最新的传播方式,做到精准化的投放。
比如说星座不求人,实现了全网的60个内容平台的分发,但是在如此多的内容分发平台里面,一定有最重要的几个。比如说,微信、微博、抖音、头条、美拍等等。要在诸多的平台里面,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内容形式传播的,重点突破。
第五:做周边。当IP有一定认知度以后,以品牌自身身份推出第一批的周边产品,这个可以帮助IP快速打造,还可以联合知名的品牌推出限定款的产品,一定是限量版的。
这时候,这件事情本身的价值,要远远大于拿到限定款的人的反馈和传播价值。再然后,就是转战实体,比如迪士尼乐园,比如说方特联合熊出没打造的熊出没主题乐园,都是这样的落地形式。
第六:产业化。走IP路线最终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品牌体系,将IP内容产业化。
目前的大环境处于物质消费到精神消费的转变阶段,大众创业时代,品牌人人都可以打造,原来的以logo为主抽象的符号,已经很难从众多品牌中博得眼球,需要一个形象生动的方式输出品牌理念,借助IP形象讲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
以这个点切入,联动周边的产业形态,将一个抽象的IP变成一个立体的可感知的生态体系,上面说到的授权,等等,都是实现了商业的闭环。打通了整个商业闭环,就会想成一个完整的产业。
上面说到的这六个维度,就是打造IP的黄金公式。
荐 书
BOBO IS COMING
姬凌给我们推荐的书是《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
这是他写给我们的推荐感悟,我来复述一下。
我不明白,我美丽、聪明、事业有成,为什么他却不爱我呢?这样的疑问或许会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弗洛伊德临死前躺在床上对世界宣布:“我们对爱情的了解实在太少太少”,原来爱情也是一门必修课,从入门、熟悉、精湛、到游刃有余。
当我恍然大悟,翻开书走进另外一个世界,才顿悟到情感话题将会是未来的热点,而情感类的课程,也会成为所有人终身学习的内容,分数将会直接影响到你的生活质量。
为了让更多人过上幸福的生活,把《如何让你爱的人爱上你》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同时我们也在围绕情感打造新的爆款IP,也诚邀志同道合的您与我一同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
感谢这一期姬凌给我们贡献的干货点,引发了我们太多的思考。
18期
新媒体-一个打造爆款IP的黄金公式 音频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00VTFSqlHNiOTuczwe_tUA 提取码: t4ws 复制这段内容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