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看完4800字,把别人的变成自己的(连载20)

今天很关键,我们来把对标方法论,进行一遍拆解,让它变成一个人人都可以明白、使用的清晰化的步骤。


1

到底有没有错?


在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再来确定一下,我们的方向有没有可能是错的。如果不是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我们的动作越高效,错误就会越大。


首先我们确定,我们自己的成功,或者别人的成功都是有迹可循的。如果我们有一个项目做成功了,回过头来复盘,我们发现,我们就是做对了中间的几个关键点,不会很多。


比如,选了一个怎样的产品,建立了一支怎样的团队,用了一个怎样的方式获取了第一批种子用户,打了几场营销战役,坚持了2个日常性的动作等等。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如果有人把我们走过的这个过程,高保真度的还原一遍,就有可能取得成功呢?不见得在结果上无限接近我们,但是,结果一定是可期的。


就好比你现在要想开始创业,你要先选择一个产品,你希望这个产品是有市场的,正常的方法就是做市场调研,收集数据。但是,实际上,这是做不到的。最靠谱的路径就是收集市场上有没有人能够将这个产品卖好,他的卖法是什么?到底适不适合你?找到一个对标,快速的跟进,绝不是根据理论主观判断。


有人说,成功的路再走一遍,不见得是成功。


那好,我们反过来,如果有人真的能够把我们所有的环节拆解走,他高保真度的还原一遍,我就想问你一下,你到底怕不怕?


我认为,复制的难度,在于执行的力度。


上一次,我总结了一个公式,结果=动作次数✖️准确率。对标方法论能够改变哪一个变量呢?


两个都可以。




先说动作次数,你为什么会有所行动?马云说:“人因看见而相信”,这个看见就是因为你找到了对标。如果你掌握了对标方法论,你就会更多的看见,更多的看见就会激发你更多的动作,这个就提升了你的动作次数。


再说准确率,准确率的提升,可以保证你在做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通往结果的必要性动作。对标方法论讲究的是以终为始,看到结果后,再来启发的行为。这样的判断标准,在准确率上就一定是高的。


如果一个行为方式,既能够提升动作次数,又能够提升准确率,那么就意味着你的结果是可期的。


对标方法论是一套万能理论!


2

机制的生发机制


之前看刘一秒的机制学,他倾向于任何问题都可以用机制去解决,做企业就是制定各种的机制。比如说,分配机制、加班机制、招聘机制、PK机制等等。我曾经有一本书,就是他的100个机制。


在这100个机制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机制,叫做生发机制。


就是这么多的机制,是由谁来制定出来的?他不是由某一个人来制定出来的。而是由这么一个机构专门来制定各种各样的机制,这个机构叫做,机制生发委员会。


所有公司的机制,都是由这个机构不断生成的,这就保证了公司的机制会源源不断的产生,这是机制的根源。


对标方法论讲究随时打开你的对标天线,在这个点上,我们想到了什么呢?


我们知道所有的大的结果,只是因为我们做的正确的事情越来越多,累积而成的。那么,如何找到更多的正确的事情呢?就是以终为始。使用对标方法论,不断的寻找结果,再来剖析他的路径,然后,把他的路径变成我们自己的路径。


对标方法论对于结果的作用,就好比是机制的生发机制。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他在时时刻刻的寻找正确的行为路径,为我所用,让我们更快速的接近结果。


对标每一个正确的结果,对标每一个正确的行为路径。




我们知道,所有的结果的达成,都是由一个又一个解决方案构成的。对标方法论,就是解决问题的万能路径,还有什么比以终为始更靠谱的?


那么,能不能在你的企业内部产生一个对标委员会呢?寻找并且沉淀各种可对标的结果和路径,提供给公司内部各部门的同事选择性的使用。


3

能不能把对标方法论做成可量化的步骤呢?


上一篇连载,<波波来了>的经营委员会把这个稍显复杂的事情,拆解成为了四个关键性的步骤。


第一:做内容

第二:建渠道

第三:助成交

第四:建体系


这其实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就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比如说你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圆,你把这个圆拆分成了四部分,你发现,只需要做好这四个点,这个圆就是完整的。


至于每个部分里面,再来细分那就好说了。这种拆分的方式有很多种,有按照流程来拆分的,比如说上面的拆分方式。有按照功能来拆分的,比如说组织架构等等。




这个就是模型思维,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建模,就是摸清楚这件事情要成功,需要具备哪一些关键性的因素。


大的事情有大的模型,小的事情有小的模型,模型里面又能拆解模型,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


比如说上面把<波波来了>拆解成了四个关键点,做内容,这个点单列出来又能够形成小的模型。建渠道也有他自己的细分模型。建模型的意思,就是把一个点的关键因素抽取出来,分别实现。


那么对标方法论,有没有可能做成上面类似可量化的步骤呢?


可以的,我们试着来做。


4

对标方法论的基础模型


我们还是对标上面的拆分方式,根据整个流程来拆分关键因素。


首先你要有足够多的方式方法来找到对标。这就是拆解出来的第一个点,寻找对标。


找到对标以后,你要迅速找到它的骨架因素,什么叫做骨架因素呢?就是你能一眼看清楚哪些是骨架支撑,哪些是血肉填充。血肉你是带不走的,你要把内在的骨架提取出来。这就是找到的第二个点,找到骨架因素。


再来,把我们寻找到的关键因素,装进一个特定的模型,这个模型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类似俄罗斯套娃一样的东西。我们后面再解释,这是找到的第三个点,装进模型。


最后,通过一定的工具和技巧来把我们上面的对标种子,进行导入,这是我们找到的第四个点,设计导入。


我们再来把这个对标模型梳理一下。


第一:寻找对标

第二:找到骨架因素

第三:装进模型

第四:设计导入


下面我们把每一个因素单独拎出来做阐述。


5

寻找对标


人因看见而相信,大部分时候,我们的行为还轮不到比拼智商,而只是比拼眼界。也就意味着你的成功不代表你的能力比别人强多少,而只是你比别人早看见了,或者多看见了一些东西。


那如果是这样的,你为什么不把自己的时间,用在发现上呢?


这里的发现,就是寻找对标。


在说寻找对标这个事情之前,我们先来导入一个理论模型,叫做漏斗效应。


我来举一个例子说明:一个电话销售员,一天要打50个电话,其中有30个接听,有10个无人接听,有10个直接挂断。30个接听里面有10个一分钟内挂断,有10个通话时长在5分钟以内,有10个通话时长在5分钟以上,最后的结果是成交了一单。




这就是最简单可以理解的漏斗效应,销售的成交逻辑就是四层漏斗。


第一层:建立资料库进行海量筛选,比如给100个人打电话。

第二层:筛选出来意向客户,密切沟通,剩下了20人。

第三层:建立高度信任,产生意向,剩下了5个。

第四层:最后成交,剩下2个。


这样算下来,漏斗的每一个层存在的意义,就是筛选。从第一层的100%,到第二层的20%,到第三层的5%,再到第四层的2%。


也就意味着,如果这件事情我们反过来分析,如果你想成交2个人,你就需要先找到100个人。


再回到对标方法论,寻找对标是一样的道理,首先需要设计一个寻找对标的模型。


比如,在你的公司设立一个部门,叫做寻标委员会。他们的目的就是天南海北的收集各类信息,比如目前市场上兴起了什么样的项目,卖什么产品,什么样的商业模式,什么样的组织架构,什么样的流量方式,页面类型是什么,他们的制度是怎样的,价格体系是怎样的,宣传形式是怎样的,可以细化到海报类型等等。


当你把这些元素抽取出来以后,寻标委员会要做的事情,就是根据上面的维度去完成收集任务。


换一个维度思考,这就好比是人事部门在收集简历。收集完大量的简历以后,建立自己的人才简历库,在自己需要哪方面的人才的时候,可以最快速的链接到,而绝对不是临时起意去寻找。


当你建立了自己的对标信息库以后,就可以让公司的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去挑选自己可以对标的案例原型。比如说宣传部可以直接对标海报的设计样式,对标文案类型,比如说产品部可以参考产品品类、渠道等。


一旦选择了可对标的原型,就需要再一次做更加深入的案例研究,挖掘更加丰富的对标元素。


这个寻标,我就说这一点,后面的连载,我还会拿出来细讲,今天可以给大家一点启发。


6

抓取骨架元素


当我们使用漏斗效应收集完大量的资料,建立了自己的对标资料库以后,我们就会有针对性的选择可对标的原型。


当找到大的对标原型以后,我们就要对这个对标原型,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剖析。


如何研究呢?这里再来插入一个理论,AB理论,就是我们在A,我们要去往B,中间就产生了一个路径。




这个路径一定有不可或缺的关键支撑点,这个关键支撑点,我们就叫它骨架因素。


比如说,<波波来了>的骨架元素。做内容算是一个,这是核心的产品线。建渠道,算一个,因为它是B2B的销售方式,不是直接做用户。助成交算一个,帮助渠道商成交会员,建渠道这是成交会员的中间环节。再一个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体系,来支撑上面的三个大点的运转。


在每一个大点里面,又有很多的关键性的因素,比如说内容生产的体系,建渠道的体系,助成交的体系。再比如,专门培训代理商的,<波波来了>成长大学等等,这些都是这里面的骨架因素。


再比如说,你对标一个微商品牌,你就拆解它的供应链是怎样的?打造品牌的惯用手段是怎样的?代理商的管理方式是怎样的?代理制度是怎样的?技术系统是怎样的?线下会议的体系是怎样的等等,把这些你能分析出来的骨架因素收集起来。


在收集到足够多的骨架因素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做进一步的统一整体化处理。


骨架元素这个点,这里也不展开说,后面的连载再来细细拆解。


7

装进模型


当你收集到了大量的信息以后,你需要对这些大量的骨架因素进行处理。这个的处理方式,需要考虑模型这个抽象的词语,就是要建模。


什么叫做模型呢?


《韦氏词典》中将“模型”一词定义为“对一个复杂的实体或程序的简单化描述”,也可以理解为,讲一个庞大的物体,做一个缩小版出来。


或者再换一种描述方式,模型是一种用于帮助你将某种无法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做视觉化的描述或者模拟。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好比中国很大,你画一个中国地图描述就可以了。


比如说,你拆解一个微商的品牌。可以先建立这样的一个模型,一个圆分成了四部分,第一部分,产品。第二部分,团队。第三部分,代理制度。第四部分,支撑体系。这时候,你就把你收集到的骨架信息,条理性的分布进这个模型里面。比如关于价格的就放进产品维度里面,关于创始人背景的就放进团队里面,关于模式的放进代理制度里面,关于各种会议、培训的信息,全部放进支撑体系里面。




这就是一个模型。也就意味着,你拿着这个模型就是你对标的这个品牌的不完全比例的缩小版。


当你把收集到的很多复杂的信息,整理归纳进一个模型以后,这才具有整体方向性的指导意义。


你可以把建模这个过程,看作是在制作一个工具性地图,它的核心就在于两个字,“有用”。


对标方法论如果是分成两段,一段是前端,就是分析拆解形成模型,一共用了三步,另外一段就是后端,就是应用了。


8

设计导入


前面用了三步来完成了装进模型,再来回顾一下。

第一步:寻找对标

第二步:抓取骨架元素

第三步:装进模型


完成上面的三步以后,第四步就是确定特定的工具和技巧,借此将模型所包含的骨架元素传递给其他人。


这个可以简单的理解成为,有了完备的信息,我们需要根据这个完备的信息,来怎样指导我们的行为呢?


是拿它的整体,还是拿它的局部呢?


这里还是引入这样的一个过程方法论:




华为在最早期引入了很多国外先进的体制,任正非在对待这些体制的时候,采用了这样的原则,先僵化、再优化、再固化。


后面的连载我们再来用场景化和案例的方式,来描述各种的设计导入路径。


9

总结


今天这篇文章重点框架信息

1.到底有没有错?

2.机制的生发机制

3.能不能把对标方法论做成可量化的步骤?

4.对标方法论的基础模型

5.寻找对标

6.抓取骨架元素

7.装进模型

8.设计导入


今天的连载就是这样,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后面的连载,我还会就对标方法论展开详尽的研究,从各个角度、各个使用场景,让你时刻保持对标的习惯。从对标行为,对标技巧开始,慢慢的上升到对标思维。


感谢<波波来了>,让我有机会做这件对于创业者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欢迎评论互动,我是波波。


BB-lianzaibblsb0ahBB-b0ah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