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惑啊,要忍住
按道理说,过年,会是大家放下工作休息的时间,可是,过年偏偏又是一个聚会的最好时机,聚会聊什么呢?聊着聊着,就跑到工作上去了!
趁拜年的功夫,我收到了很多会员的反馈。
“<波波来了>,是不是可以开设更高价位的课程?比如说开一个1万的2天1夜的总裁班,因为,<波波来了>的会员非常的优质,这个产品是他们需要的,不在你这里报名,他们也都要去其他地方去。”
“<波波来了>是不是可以开设外部的合作通道,比如说,我这里有两天夜的总裁班,收费9900,如果<波波来了>跟我们一起合作,<波波来了>可以从中间抽成60%,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对于这样的一些诱惑,在<波波来了>的团队内部,经常性的出现,因为,随着<波波来了>越来越多的知名度,一定会有各种的机构找上门来。
他们都看到<波波来了>是一个潜力股,是一个等待开发的宝藏。起初,在我们团队内部,也会存在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诱惑就是这样,他好像是一条河,好像河那边就是金子,闪闪发着光,如果不跨过去,就对不住自己的内心。
可是,每一个跨到河对岸的人,你自己去问问他,那真的是金子吗?是在发光吗?还是原本就是灰溜溜的石头,只是在你强烈的意念下,在你的眼里发光而已。
“你本来是一个出生在普普通通人家的孩子,你才8岁,这时候,你展现出来了一项非凡的技能,你居然能够过目不忘,你可以把新华词典从头背到尾。”
“这时候,就有人觉得你未来可以出人头地,因为你有特殊技能啊,将来考个清华北大的,不是小意思啊?这时候,就有很多名流过来找你”
“来,小伙子,每周六晚上,到我这里来表演你的绝技,一晚上1000块”
这时候,你是去呢?还是不去呢?
我就是举一个例子,这里面有这么几个对应的词,风头正劲,这个孩子和<波波来了>一样,刚刚初出茅庐,有了一点点的光,吸引了很多的注意力。
8岁,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刚刚开始长身体,学知识,这是打基础的时候,你偏要在这个点上去做成年人要干的事情。
比如说赚钱,我不否认<波波来了>本来就是一门生意,可是,他至少是一门有未来的生意,在他还未长大的时候,你就拿他的青春来变现。这其实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做企业有两种心态。
第一种,就是当猪养,把猪养大了,卖掉,收获大笔财富,这种心态,在出发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结果,就是冲着卖去的。这就是短期持有者的心态。
第二种,就是当孩子养,不管他活的咋样,回报高低,在他身上浇灌的汗水,不会有丝毫的改变,因为,你看的时间跨度是一辈子。
巴菲特说:“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10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他10分钟”
其实这就是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博弈,短期利益就是眼前的利益,松一下手,立刻就有,长期利益,需要你忍受得住寂寞,孤独,去要一个不确定性的未来。
为什么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不能共存呢?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在每一个阶段,就要做每一个阶段该做的事情,自然界都有它自己的规律。
荀子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
有些事情,不是不做,只是时机未到,有些事情,不是不想,想了未必接着去做。
我写这些,不是我有多么高明,我是受过伤的,在15年的创业历程中,我犯过很多次这样的错误,用一个词语形容下,杀鸡取卵。
取个卵,干嘛要杀鸡呢?等到他自然成熟,还是带皮的,生了一个还有下一个,这多好。
过早的索取,你用的代价是血,等到他自然而然的成熟,你只需要用汗来换,就可以了。
所以,在你面临每一个诱惑的时候,先别管这个诱惑是钻石,还是坑,假设他是一个钻石,如果,要损害你的未来,你就要认真考虑下,很可能你只能爽一下。只有一下,就没有以后了。
<波波来了>的现状就是处于一个成长期,甚至不是成长期,应该叫做生长期,在这个阶段,不应该添加太多复杂的东西,要保持它的纯粹性。
简单,足够简单,纯粹,足够纯粹,清澈,一眼望到底。
2
找到你的代名词
曾经有一个朋友这么问我:
“嗨,波波,你的目标是赚多少个亿?然后开始退休啊?”,这个问题把我给问蒙了,我从没有用多少个亿来衡量我要不要退休,思考完全不在这个维度上。我更关注的是,为了实现哪一个目标,在做什么事情。
很多创业者都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把自己的目标搞错了,怎样理解呢?比如说,当过年的时候,有人问起你,嗨,你是干什么的?你咋回答?
你会说,我是做生意的,我做了很多生意,有这个公司,那个公司。奥,让对方听起来就是一头雾水,云里雾里的。因为他最终还是搞不清楚你是干什么的。
但是轮到另外一个人说了,你是干什么的?他说,我是医生,脑外科。瞬间我们就会在我们的脑子里,给这个人打上了一个标签。
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想说明一点,很多创业者都可能把自己的目标想错了,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很多人把自己的目标,居然定成了赚钱,当赚钱成为了你最大的目标。
那么,请问,赚钱的门路那么多?比如说诈骗很赚钱,你干嘛不去做?
赚钱这个词语太宽泛了,他不能成为我们的目标,他只是一个不期而至的结果。
钱这个东西,最不喜欢的就是期待,你越期待他,他离你就会越远,他跟爱很像。
“钱总会流向不缺钱的人,爱总会流向不缺爱的人”
那么怎么才能拥有花不完的钱呢?
举个例子,我们都看看这些很有钱的人,他们给我们什么感觉?
马云,一说起他,你想起的是什么?是多少个亿吗?不是,那是什么呢?是阿里巴巴。
说到马化腾,我们想起了,腾讯。说到张小龙,我们想起了微信,说到李彦宏,我们想起了百度,说到张一鸣,我们想起了今日头条。
是不是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呢?这些人很有钱,是因为,我们对他产生了一个很固化的印象,这个印象,也是他们自己给自己固化出来的。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告诉你,每个人活着,都需要给自己贴一个标签,或者说找一个代名词。这个代名词越精准,越细分越好。
这个世界实在是太复杂了,每个人的大脑中大概有1000亿个神经元,这又是一个信息严重过量的社会。
如果你想让他记住你,你是要在客户的脑海里,使劲的放大你自己的信息量吗?这样只会让他对你的理解更加的模糊。
那你要怎么做呢?就是形成再简单不过的信息。比如,阿芙就是精油,比如,怕上火喝王老吉,比如麦当来,我就喜欢。
当你提供的信息越简单的时候,你发现,神奇的事情就可能产生,一个产品,一个品牌,甚至会霸占一个品类。
比如说,你在饭店里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提问,“先生,请问您喝雪碧,可乐还是王老吉呢?”
其实他的潜意识里,王老吉已经成为了凉茶的代名词,正确的话应该是这样的,先生,请问您是喝可乐呢?还是凉茶呢?
你会发现一个神奇的现象,一个行业的领先者,在潜在客户的心目中,就是这个行业的代名词。
可是你发现,每个行业的第二三名,他们提供的产品,并不比第一名差,甚至在品质上更好,价格更低,他们的差距在哪里呢?你发现,他们的差距不是产品,而是他们在顾客心目中的位置。
那么,当一个行业已经形成领先者以后,后来者怎样去追赶超越呢?
比如说,一想起披萨,我们就想到了必胜客,如果我们要做披萨,要怎么定位给自己打标签呢?
比如:“两只披萨,只卖一只的价钱”
比如:“30分钟能送货上门的披萨”
你会发现,如果你再主打,我们就是披萨,这样的广告语就错了,这种情况,仅仅适用于你所在的行业,还没有形成领先品牌的情况下,如果已经形成,你就要用其他差异化的点,来做自己的代名词。
但切记,有且只有一个。
一旦你的经营有了焦点,你才可以更深入一步,在人们的脑海里形成一个词语,或者一个概念,这就是你的机会。
这就是聚焦,或者说叫做牺牲。
如果一个公司正在迅猛发展,这常常是因为公司将经营的焦点集中在一个简单的词语或概念上了。比如说饮料很多,优乐美选择了奶茶,迅速卡位。
谁发明了某个产品无关紧要,商业中,最重要的概念是谁开创了这个行业。
你可以把这个理解成为定位,也可以理解成给自己打标签,也可以理解成,给自己找一个代名词,不管怎样理解,它的意义都是找准一个点,扎下去。
拿<波波来了>说,这属于什么行业呢?知识付费,为创业者点亮一盏灯,也属于教育,培训行业,只是输出的形式略有差异而已。
你发现,所有的培训的在不同上面,就是内容的不同,比如说,有的总裁班的课程收费38000,波波来了的只有3650,是在价格上面的优势吗?价格从来就不是优势。
还是回到内容上,总裁班的内容是固化的,很多课件一年都不变,但是市场在变,这就是机会,当市场上的课件都是相对静态的时候,你做一种动态的内容,这就是差异化。
创业者面临的问题非常多,每天都不一样,这就说明,问题是动态的,动态的问题,静态的课件就解决不了,即使他曾经是多么的有效。
在<波波来了>内部,一直有两个词,一个叫做课程,一个叫做分享,课程是做出来的,就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比如说,你上过很多的各种班,各种理论,这就是课程,不是说这种的不好,只是,定位不同。另外一个就是分享,什么叫做分享呢?就是有结果的创业者,分享他自己是怎么干的。
你发现,当你在创业之前,你会构想出一连串的方法、步骤、技巧,很繁琐。但是,当你做出一些成绩再来回顾,你发现,曾经很多的想法都是无效的,成功仅仅是你卡住了几个关键的点。
这个就是28定律。成功仅仅是因为你做对了那20%的事情,那为什么,我们不提前把那20%的对的关键因素提前提取出来,把80%的精力放在这20%的关键点上呢?
如何才能让我们有未卜先知的功力呢?就是牛顿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这个就是<波波来了>在内容上的不同,不是自己造内容,而是时刻拿到眼下正在发生的最新的商业模式的实操方法,最新鲜的还原出来。
不一定很大,但却是这些实战在一线的创业者,他们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
所以,这个广告语就变成了,每年跟50牛人学创业绝活。
<波波来了>未来的持续耕耘,会让很多人记住很多事吗?很难,可能大家说起<波波来了>的时候,只能记得住,奥,就是那个波波,一年采访50个人,把他们的干货挖出来,还挺实用的。
前面我在采访疯蜜张桓的时候,他说,“你们这个产品,我看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你这个产品足够简单,足够简单,就这一点,就有了放大的基础。”
如果能够坚持做这件事情,两年,三年,十年,会是什么情况呢?
《鲁豫有约》,已经21年了!《波波来了》在21年后会是怎样?21年后我已经57岁了,如果还能坚持在做这一件事情,人生是不是也是一种圆满。
这21年一定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经历各种各样的人,有欢喜,有泪水。
你看四大名著里面,哪部小说对古今影响最大?这个不好评论,但是,单以传播度和老百姓的接受程度来说,还应该是《西游记》。
每集都是固定模式的开头,上路了,中间碰上妖怪了,师父又被抓走了,孙悟空把师傅救了,或者妖怪很强大,去请观音菩萨了,经历完九九八十一难,到了西天,取得真经。
有头有尾,故事简单,中间有不变的轴,就是师徒四人加上白龙马,支撑起每一集内容的,却不是这四个人,而是那多变的妖怪,如果没有妖怪,谁会去看那泼猴呢?
我就把<波波来了>的每一期,想象成西游记的每一集就好了。
还原论认为,世界的简单性,只有简单的才能永垂不朽。不管主观如何,在客观上,<波波来了>这件事情,在十年以后,依然有存在的社会价值,确定好这一点,就可以埋头拉车了。
“站在现在看未来是本能,站在未来看现在是本事”
电影《城市骗子》中,杰克问:“你知道人生的秘诀是什么吗”
比利说:“不知道,是什么?”
“一件事,只是一件事,你坚持不懈的做这一件事,其他一切都是胡扯”
“太对了,但这一件事是什么呢?”
“这就要靠你自己去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