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了一个牛逼的方法论
上周,在上海采访的最后一站,我定的下午8点10分回广州的航班,1点钟到了联纵智达,见到有数酒的创始人,何慕。
一抬眼,时间就来到了6点钟,整整五个小时过去了。
何慕提醒下我们:“这个点只能坐地铁了,打车估计来不及,去虹桥,这个点应该会很堵”
如果不是第二天在东华禅寺有一个私密会,我估计我会把航班取消掉,继续聊,跟何老师聊天真的很过瘾。
小头看的地址,打车到了一个叫做联纵智达的楼下,这是一个五层高左右的楼,抬眼一看,联纵智达,四个大字挂在上面,很显眼。一行人就往里去了。
推开门,在一楼就是一个前台,保安问:找谁?
我们居然一下回答不上来,顿了一会。
我说:“何慕”
为什么会顿呢?现在想想,可能我在进门之前的定义错了,我以为,联纵智达是这栋写字楼的名字,而何慕是在里面办公的一间公司,我的对话场景,是在思考,如何应对一个写字楼的前台。
我是在想,该告诉他公司的名字,还是我要找的人的名字。而实际情况是,整个的都是联纵智达的场地,联纵智达是何慕的公司,我要找的有数酒,是联纵智达下面的一家公司。
得搞明白这之间的关系,人就是这样,不能留盲区,哪怕你搞明白了也没什么实际的卵用。
保安把我们领到了4楼,抬头看到了有数酒的logo,心就踏实了。
见到何老师,50几岁的人了,热情招待我们坐下,他说他之前出过一本书,边说边从书柜里拿出来。
“你看,这还是我后来从淘宝上买回来的,要不然,真就一本就剩不下了”
书的名字《中国第一打工仔》,作者何慕,上海人民出版社,我特意看了看年份98年出版的。书中有一段话。
“谨以此书,献给我八年的流浪生涯,和与我一样流浪过的人”
何慕,人已年过半百,他跟我说起他的经历,我听到的都是快乐。
1995年,因为媒体热炒的“50万年薪事件”,何慕被誉为“中国第一打工仔”,复旦大学毕业,这些都是他留给我最深的记忆。
再后来,当我问起身边年龄大一点的一些营销界的朋友,有人跟我说,他当年是跟叶茂中齐名的。
当坐下来,开始采访的时候,他就感觉出来了,我跟他以前接触过的采访不太一样,我也把他之前的经历给过了一遍,用了很长时间,但是,没完,即使时间轴经历这个版块用了一个小时,但是,采访其实刚刚开始。
我是来挖掘他的过往干货的,我需要他跟我一起来完成,对于他正在做的有数酒这个品牌有亮点的干货,需要挖掘十个。
越来越喜欢我正在做的事情,找到有结果的人,跟他们一起梳理,在他们自身看来最有价值的点,有的是实操的方法步骤,有的是已经总结成的方法论,有的也是思维层面,这都是这些有结果的人过往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积累。
我曾无数遍的跟自己说,即使这个事情不给自己带来收入,也要干下去,我打心里是热爱的。我对他们的过往充满了好奇,对于他们用过的正在用的各种方法论充满了兴趣。
十个点挖掘起来真的不容易,很多人有结果的人,虽然结果做出来了,但是,真到了总结的时候,就出不来,我就充当了不断引导,辅助梳理的角色。
从2点一直挖到6点,整整四个小时,我就问何老师:
“您过去辅导过那么多知名的品牌,一定有一套思维方法论,有没有总结过”
“还真没有,不过你说你是什么企业,我只要问你几个问题,瞬间就能把你整个的商业模式梳理清楚,就知道,你那里有什么问题”
最近的采访,我有了更多的感悟,在每一次采访的时候,我都在试图帮助嘉宾,把他们最精华的方法论总结出来,我发现,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习惯性的方法论,去指导他的行为。
比如,蝉禅的小弟心态,心里有人,眼里有活。所以,他走到哪里,都有大哥罩着。是因为,他一直把人家当大哥,大哥自然罩着小弟。其实,走着走着,他就成为了大哥。
这就是惯性,你容易被别人成交,你才会容易成交别人。
再比如,郭俊峰,他的出身是 WWI,那套基于陌生拜访开发出来的卖货逻辑。所以,他在做微商的时候,也是一样。当大家都在大批量的招商囤货的时候,他在提,卖好货,好好卖货。我就把他所有的方法论凝结成这一个点,这就是他的标签。
再比如,蔡勇劲,他的核心思维就是把企业当猪养,所以,他做的一切事情,都不是让这个企业更赚钱,而是让这家企业更值钱。
当这个底层逻辑,你重复使用的时候,它就变成了你的标签。
何慕老师是什么标签呢?
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他在分析自己,分析其他品牌的时候,用的是一套逻辑,按照人的角色划分。十个干货点,我发现,他是从人的角度做结构划分的。
比如说,如何做用户价值,如何做员工价值,如合作合伙人价值,如何做供应链价值,如何做外部资源价值等等。
我发现,他的习惯就是把整个的运营拆解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角色,他说:
“首先,你需要画一张图,把你自己的生意,所有的能够牵涉到的人,画出来,然后,你想想自己要怎样满足这些角色的各种需求,你可以尝试给他们每一个角色,都去制定一个公式,就是一套机制,让他们在你的机制里面运转”
“生意其实就是满足各个角色的需求,生意的本质就是人,只要你搞清楚自己的链条里面牵涉到哪些人,你花时间搞清楚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找出你链条中的角色,尝试着跟他们做生意,包括员工都是一样的,你只要安排好他们每个人在你这个盘子里能够得到什么?”
“尝试跟每个角色做生意,包括员工,而不是传统的雇佣”
“找到你的原点,就是你的产品,不管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然后,找到你的目标对象,跟他们发生交易”
他怕我不明白,反复的在几个关键词上面重复,角色,交易。
“人性的本质是尊重,把自己放低一点,找到商业的原点”
我知道他要表达什么,作为品牌方,创业者,和供应链之间发生交易,和代理商发生交易。这个很容易理解,但是,跟员工之间呢?大部分都是雇佣机制,有工资的计算方式,我们并没有把员工当成是一个交易的群体角色,而是把他们当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员工。
“我的生意其实很简单,一个产品,一群人,一块屏”。
他们他整个链条上牵涉到的各个角色,称作是一群人,一块屏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把各个角色的每一分,每一秒的收入,全都在一块屏上显示出来了,实时可见。
其实就是一个他们自己的app。包括代理商,客户,包括员工,都有很清晰的计算公式,他们做了各种各样的系数,只要销售额一出来,各个角色的系数乘以销售额,就能够立刻得出来这个角色此刻该有的收入。
其实,我在采访的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都是个性化的,但我想,如何让更多的个性化的解决方案,能够更多的帮助到更多创业者呢?就是扩大他的适用范围。
从个性的方案里面,提取共性。就是方法论。
我把他就叫做,角色切割方法论吧。
2
你可以把眼前的所有事物拆解
你可以把眼前的所有事物拆解,我们能够看到的所有事物,都是有结构的,顺着结构拆开,就能顺着结构拼起来。
比如说一篇文章,在我创业的前面十年,我都在使用一个招数,就是把所有的我想要达成的目标,全部浓缩在一篇文案里,然后把这篇文案丢出去,让更多人看到,自然就成交了。
这一招有多么有效呢?一篇文案一个月回款2600万,这是单次。拉长时间维度,有一篇文案用了十年不换,还在持续不断的有效,你就知道文案的威力。
我曾经说过一句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篇文案搞不定的事情,如果有,再加一个视频”。
为什么要再加一个视频呢?其实,就是加重说服的分量。
我为什么要在这里说一篇文案呢?我是要表达,任何你看似庞大,或者无序的东西,都是有结构的,你需要一个框架思维。
比如我说的这一篇文案,其实,在写之前,我已经把它拆解成了16个板块,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拼乐高。
我还说过一个点。
“文案就是堆积说服人的点”。
如果你的目的是要说服人来你这里上班,这是你的目的,那你就把自己放在被说服者的位置,你来堆积10个能让你来上班的理由,这就是骨架。剩下的,你只需要把这十个骨架用一种确定性,更加丰满的形式表现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你明白了这个点,你就知道,所有的文案,都是可以公式化的,只是表现手法略有差异而已。
这是文案,那么盖楼呢?也是一样的,不管是几十层的楼房,都有他自己固有的结构,地基,框架,软装,风格。其实你能够想象到这里面的结构,只是,你要注意排列组合的先后顺序。
创业也是一样,所谓的高手,首先,他明白商业的本质,他知道他要完成几个步骤,就可以堆起来。这里面,排列组合的顺序很关键,你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产生的变化是不一样的。
王栋是做组织的高手,我问他,做组织有什么秘诀?
他说:“做结构,找人,把人放进结构里”。
这个事情,我反复问过很多遍,他也回答了我很多遍,就是这三个步骤,做结构,就是搭框架,结构第一,人第二。人就是一个角色,他要撑起这个结构的功能。有句话很重要,结构决定功能。就好比你看过阿凡达,很多的跑来跑去的机器人,很威猛。但是,你发现在里面驾驶的是,一个人。
把人放进结构里这个环节需要的时间最长,就是,你要考虑合适的人在合适的岗位,考虑他的适配性。
生意更是这样,他看起来很复杂,但是,你会很轻易的把你的生意能够牵涉到的角色区分出来,拆出来,给他们划分比重,满足他们。满足他们以后,剩下的就是你的。
3
给每个角色设定好收入公式
说的很抽象,还是用案例来实际的表达下。
比如说,供应链,这是一个角色,如何才能够跟供应链做持久的生意呢?
何慕卖的是酒,他的酒不太一般,从他的广告语就能看出来,“有数酱酒,只为酱迷”,其实提起来酱酒,我们可能就只记得茅台了。他的策略就是跟随,做一款最接近茅台的酒。
他说:“很多人都想创新,非要做的跟茅台不一样,这个行业的标准只有一个,像茅台酒是好,不像茅台的就不好,这个就是标准,你得认”
酒行业对于酒体的争夺时很激烈的,他需要年份,有的7年,8年,有的几十年,上百年。那么,就意味着供应链就不是无限供应的,对于酒体的争夺就会很激烈。
针对这样的角色,应该怎样跟他们做生意呢?
我要的越多,你越便宜才对,我是你的大客户啊,这是正常的思维,但是,你没考虑酒体的稀缺性,还有供应链的稳定性。
何慕是这样做的。
比如说,100吨以内,按照15万标准,那么再往上呢?价格涨了,100吨到300吨,16万,再往上20万,这样的一个递增模式。
这个就是基于角色定出来的运算公式。
有困惑吗?你卖的酒越多,意味着你的成本均摊的越多,这时候,你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供应链的不稳定性。所以,你可以拿出来一部分利润来补贴供应链,没有什么比锁定供应链更重要的了。
另外一个角色,就是员工,比如说,你有4个部门,你根据每一个部门的重要性,给他设定一个岗位系数。比如说,你拿出来销售额的10%,给这四个部门做分配。
这样,每个部门的每一个人的收入就能够立刻清晰了,只需要知道此刻的销售额,立刻就能知道他此刻的收入。
如果加人怎么办呢?等比例稀释系数,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人不太愿意加人,不加人的话,那就意味着每个人的工作量增加,何慕的理念就是让少数人赚到更多的钱,哪怕是一个客服一个月赚10万,只要在这个运算体系内,那就是合理的,因为大盘的收益分割是固定的。
再比如说,他们会员制,把会员称作东家,也给东家制定了运算的公式。还有股东,是从东家里面产生的,也有它自己清晰的运算公式,这里我就不展开说了,更详细的拆解,请留意后面的内容。
结 语
角色切割其实就是把你的生意,用角色作为单位去切割,从角色出发,去给每个角色制定一个他的收入运算公式,你要从你的大盘里面拿出来一个比例的特定收入,把这个比例分配到你划分出来的各个角色身上。
你可能感觉这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但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何慕说:“尝试着给你划分出来的每一个角色做生意,给他们制定运算公式,让他们分分钟看到自己的实时收益,这很酷。”
“我的生意很简单,一个产品,一群人,一块屏”
学会使用角色切割方法论,生意实际上就是一套利益分配的游戏规则。
最后,我问了一个问题,“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什么?”
何慕说:“和我老婆过一辈子啊”
我注意到98年那一本《中国第一打工仔》,这里面就一直写他跟他爱人一起经历过的各种点滴,我一直想印证一句话,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伟大的女人。
这一次,没落空。
期待这一期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