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年前的9月11号,邓小平从上海出发,在海上漂泊了16,000公里,历时39天到达法国马赛,拉开了中国留学生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序幕。
53年前,1966年9月20日,第一班来自法国巴黎的直飞航班降落在上海机场。这架飞机需要从巴黎出发,中途要降落4次,历经23小时之后降落上海。这是中国和西欧之间的第一次直航。
而今天,最快的飞机(波音787)从北京到巴黎航班开通的话只需要7个小时。
想当年,我们的邓爷爷站在甲板上对着茫茫大海百无聊赖的时候,肯定会想,轮船怎么这么慢?其实那个时候飞机已经发明了。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驾驶自行研制的“飞行者一号”试飞成功。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了自身重量重于空气的航空器持续且受控的动力飞行,奠定了航空业的基础。
如果邓爷爷喜欢读报纸,他肯定知道了飞机这个交通工具的存在。对他来说,如果有一天来法国可以乘坐飞机而不是轮船,那就已经是梦想了。
距邓爷爷来法国,时间仅仅过去了近一个世纪。但就是在这不到100年的时间里,人类的出行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从中国到法国,由最初的39天,到后来的23个小时,直至今天的7小时,这是科技发展的巨大进步。
再过几十年,这个7小时也会被改写。
今天看了新闻,特斯拉的马斯克同学又在搞事情,除了他的“火星移民计划”之外,他在人类的出行方式上又有了新的探索。
这个探索的名字就叫做“地球一小时交通圈”。
早在2017年,当SpaceX介绍其火星殖民计划的巨型火箭(Starship)时,马斯克提到,希望利用火箭和宇宙飞船在地球上建立一套交通系统,30分钟可以到达地球上的任何地点。
30分钟是一个什么概念?
比如说我在巴黎的家里,跟在国内的爸妈视频的时候,看到我妈在包饺子,我突然就想吃了,就可以跟妈妈撒个娇,让我妈等一下再煮,我30分钟之后到。
如果这个真的实现了,我就怕吓着我妈。
我觉得这并不是梦。就像100多年之前,你如果说有飞机这种交通工具,很多人会嗤之以鼻,觉得这是痴人说梦。
怎么可能呢,这么大一个东西在天上飞?
幸运的是人类社会发展以来,总有一些改变历史的人,这些人刚开始被称为疯子,后来被称为伟人。
我觉得马斯克同学算一个。
2018年,马斯克再次提出“地球一小时交通圈”的计划。他说他们计划将Boring公司(马斯克创建的隧道公司)的超级高铁(也称超回路列车,理论时速能达到1200公里)与SpaceX最新的火箭项目结合,打造一套快速交通运输系统,能够在一小时内到达地球上的任何地方。
“地球一小时交通圈”的愿景由此盛传开来。
该系统的运作理念类似于一种在地球上部署点对点飞行的宇宙飞船,但可以通过更高的速度(2.7万公里/小时,秒杀超音速飞机)移动,大幅缩短飞行时间。
2.7万公里每小时。
看到这个数字,心里一紧,这得有多快?
我简单地做了一下除法,每秒7.5公里。
— 369 —
在SpaceX曾经发布的视频中,马斯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愿景,以纽约到上海为例,乘客从纽约的码头出发,进入停在海面浮动发射平台上的宇宙飞船里,由BFR火箭将宇宙飞船发射到环地球轨道。
抵达轨道后,它不是朝月球或火星飞行,而是环绕地球飞行。约39分钟,大概飞行7000英里后,宇宙飞船重新进入大气层,降落在上海外海的浮动平台上,整个航程在一个小时内完成。
其实在这个描述当中,大家都会想到一个问题,从发射平台到达接收平台历时39分钟,但是从自己出发(到达)的地点到这两个平台的路程也需要解决。比如说,我从巴黎出发到达距巴黎最近的发射平台的时间,还有从接收平台到我老家的时间,如果这两个场景转换耗时过长,就违背了马斯克同学“地球一小时交通圈”的愿望。
不过,这些问题马斯克都想到了,他想出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那就是Boring公司的超级高铁。它可以在10到15分钟之内将乘客从城市中心运送到浮动太空港。
又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浮动太空港”。
浮动太空港是怎么运作的?
马斯克最近提到的浮动太空港,是把太空港作为发射基地,不仅可以作为飞往火星的宇宙飞船的发射基地,还可以用于地球上不同地区之间的出发/到达基地,真正实现“地球一小时交通圈”。
这个浮动太空港其实是孵化自SpaceX猎鹰9号火箭海上浮动降落平台。猎鹰9号火箭将宇宙飞船发射到环地球轨道上,然后再由距目的地最近的浮动降落平台降落回收。目前该宇宙飞船的回收已实现常态化,并且回收率也已达到80%。
不过这里边有一个很大的风险,就是这个80%。
在出行行业,20%的失误率还是挺高的。通俗地讲,坐上了马斯克的这个宇宙飞船,你有八成概率是能够活着回来的。
还是有点吓人。
不过我想这个回收率会在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做到完美,也就是说只有做到100%才行。
想到了一个美国空军订购降落伞的故事。
空中降落伞在以前的时候失误率一直控制在99.9%左右。制造降落伞的企业觉得这个概率已经非常好了,但是这个0.1%一直是空军行业中的壁垒。
因为理论上每跳下1000次,总有一次降落伞是打不开的。
美国空军跟降落伞制造企业屡次沟通,效果并不好。
后来空军的老大想了一个绝招,就是每交货一批降落伞,都随机挑出一个让制伞企业的负责人跳伞试一下。
也就是说这个负责人最多有机会跳999次。
最终制伞企业把安全率提高到了100%,因为企业的老板并不想拿自己的命开玩笑。
我想同样的道理,马斯克把这个愿景实现之后,他一定是第一个乘坐这个火箭的人。
为了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他必须把火箭的回收率提高到100%。
再说回马斯克的太空港,其实这个港不难,就是在一个大甲板上放一个发射或者接收平台而已,这个甲板离海岸的距离大约在30公里左右。
太空港为什么要建在海上呢?为什么距海岸要30公里左右呢?马斯克解释到,因为每天频繁的航班起降会带来巨大的噪音,这就像机场要远离居民区一样。
按马斯克的逻辑来说,旅行时间的缩短绝对不是靠提速实现的,而是通过革新交通方式来彻底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
这点我超级认同。
就像马车再快,买的马再好,也不可能达到法拉利的速度。
轮船的马达再充足,也没有飞机的速度快。
超音速飞机再快,也比不上火箭。
以此类推,将来如果实现空中速度的革命,最快的交通工具一定不再是飞机。
如果将来“地球一小时交通圈”被顺利打通,我们的一天有可能是这样度过的:居住在上海,工作在纽约,午餐来巴黎吃个米其林,晚上再去伦敦会会女朋友。
想得真美。
不过实现这些的前提只有一个,就是你要有钱才行。
对于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老老实实在家待着吧。
梦是个好东西,里边什么都有。
.
.
.
. .
.
.
请点击右下角“.+评论区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