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某人路上捡到一个鸡蛋,然后就想象鸡蛋生出小鸡,鸡换羊,羊换牛,牛换大房子,等等,然后发了财就可以讨小老婆。结果老婆闻听大怒,把他捡到的鸡蛋打碎了。
2,畏手畏脚的时候就念念杨幂的这段话:“这个世界,对于心态好的人,就是个大游乐场,越刺激越好玩。对于胆小鬼,那就是地狱,随时随地都会受伤。所以,你觉得自己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取决于你是个什么样的人。”
3,很多人说这几年戾气重,我认为这是事实,而且还会继续加剧。为什么呢?因为大多数人的生存安全感下降了,人在失去基本安全感的时候,更容易退行到动物性防御——战斗状态,更习惯于用攻击的态势来维持一种次生性的心理活力(心理效能)。这包括了,哪怕没有敌人,我们也要制造敌人。要主动搜寻那些最让我们感觉到厌恶、不能忍受,那些正在某个角落聚集着的,发散着我们最痛恨言论或者行为的地方,直到把它变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宏大战役。因为只有在战斗中,人们才能够集结,对抗,归属,才不会抑郁,才能够活着。但在鏖战的过程里,心理效能又会更快失去,于是需要新的敌人,新的战斗,进而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激发性的活力中。戾气,本质上是一种集体性的对于继续压抑的强烈抗拒,对于抑郁的防御,它反映着整个社会普遍缺席着一种正当的情绪出口,一种能够托底的物质保障,以及相应的泄压阀机制。
4,无聊顺势“采访”了一些我身边相熟的“钻石王老五”:你们选伴侣最最最看中哪一点?
几乎全部无一例外的表达:必须“情绪稳定”。如果是情趣型的小作小闹当然ok,但如果是一会风一会雨,一会爱死你一会又恨死你,动不动就哭,时不时拿分手作要挟的……哪怕长成范冰冰高圆圆也坚决不要。 我也认同……
5,我之前科普过两点:
第一、类似的情景只有大排水时才有,例如小浪底排沙。
第二、内陆河入海,都有类似的景观,只是没有黄河这么对比强烈。
6,所谓的高学历者的“高预期”问题其实在舆论上都是收着写的。意思就是担心读者接受不了现实,所以有些话模糊了一下。所谓的“高预期”真正造成的问题是人生路径的错判,而且受害的往往都是女性。关于男性讲直白点就是穷男人死得早,大家都不怎么关心。就比如北京上海的落户政策。放松落户被很多高学历者误解成是大城市在帮助这些高学历年轻人留在上海。这个误解没什么人愿意去讲,根本原因就是它和大众幻想中的乌托邦不一样。7,真正能留在北京上海的标准是什么?是钱。就像很多人觉得外来人在北京上海有套自己的房子就算是真正安家了。买房的要求是户口,是社保吗?都不是。你要掏出钱来。而且在这些城市购买商品房的年轻人普遍特点就是父母有钱就买得起房子,没钱就买不起。那么户口是什么?是中下层的兜底福利。比如一个北京或者上海的本地人,因为赌博之类的原因把房子搞没了,自己也没办法赚到钱。他作为一个本地人在当地一定会有一套房子给他去住。那么学历落户在社区公共户的高学历者会有这样的待遇吗?我印象特别深的一件事情就是前几年长租公寓爆雷,有个清华的毕业生在上海因为这个原因没房子住了,就跑到社区想要申请廉租房。现实她可能拿到吗?拿不到的。
7,现实当中就是一个高学历的体制外外来劳动者,进入北京上海学历落户之后,对自己的未来会有一个过于乐观的预期。他们会觉得自己变成本地人了,虽然可能一辈子攒钱都买不起自己的房子,但是工资大概率都是随着年龄增加上涨的,“万一”遇到失业,还有户籍福利兜底,肯定有地方住,无非就是工资低点生活艰苦一点。他们的未来,就在这个大城市里了。
8,但是现实和他们预想的恰恰相反。所谓的35岁危机就是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这些人到了一定年龄,会被大城市“挤出”。就像北京这些年人口控制一直很好,常住人口一直在减少。年年毕业都有高学历的年轻人跑到北京工作,谁被挤出来了?就是外来的劳工们。不分学历高低,只要工资降低下来,房子都租不起,只能离开。就是这些高学历但是低资产的年轻人在走到中年之后,很可能会遇到这样的一个“坎”,自己失业了,收入下降,租不起房子。拿到户口能去排队申请公租廉租,但是排队很长,自己排不上。尤其是现在北京公租房排队已经把孩子数量当参考指标了,这些高学历的单身人士基本就没希望了。转回老家有工作,但是收入要低得多。转回老家之后你还要北京上海的户口干嘛呢?等“清退回原籍”吗?
9,那为什么这些专家会特别关注高学历者中的女性问题呢?因为会错过生育年龄。这个坎,往往都在35岁左右。意思就是这些年轻的女孩子多数都知道在北京上海获得房产不是父母有钱就是结婚加名字,靠自己收入攒钱买房对没资本的高学历者来讲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你看到这样的基本都是幸存者偏差。但是学历落户会给她们一个不切实际的兜底幻想,认为自己到了年纪哪怕失业了,也会有户籍福利给自己兜底。所以她们会以“未来我肯定在北京上海”为目标发展。因此,她们对伴侣和子女的预期也会非常高,会按照北京上海当地的消费水平去规划拥有子女的数量。可是真等到她们到了35岁左右被社会发展“自然挤出”的时候,回到老家或者其他城市,她们就已经错过生育年龄了,别说生三胎了,生一胎都难。这些专家(不是我,我不关心你生不生孩子)就是担心这些女孩子,但是他们又缺少一个媒体途径去讲这些东西。这个“预期调整”在媒体上就是谁讲谁挨骂。他们的想法就是把一个真实的,大概率的预期给这些年轻人尤其是高学历者讲明白。如果他们有一个真实的预期,把自己当作新加坡模式中的外来劳工,规划未来就会比较清晰,人生会提早减少很多的痛苦。至于能不能真的减少这个痛苦我也不知道,你看看了解下就行,我也就是记录一下。
10,亲密关系中,一些矛盾的激化,主要缘于双方都执着于自己受害者的角色而不肯退让。其实关系中的伤害一定是相互的(对对方的不理解也会形成伤害),如果一方愿意从受害者的角色跳出来,能为自己对对方的伤害负责,事情往往就会朝向和缓的方向发展。
11,带学生其实有点像养孩子,只能期望非常的努力是自发的,而不是外部压力的结果。至于怎么才能有动力,大致应该是明确的目标和清晰的路径共同作用的结果吧。 是的。导师再怎么推也只能是助攻,不可能把一个学生变成另一个人。(我过去也是想得天真了……)
12,在西方人的观念中,蛇具有多种象征意义。蛇表示不朽、永生。蛇常被绘成头咬着尾,形成圆圈,表示周而复始,永生不死;蛇代表医术。据说老蛇在石缝中蜕皮后可以恢复青春。蛇是医神阿斯克勒庇俄斯的圣物,它善找草药;蛇守护神灵,表示神圣不可侵犯。古希腊罗马人常在神殿中养有蛇,在祭坛上画着蛇。世界上还有不少具代表性的蛇形图腾,如自绕一圈叼著自己尾巴的“衔尾蛇”图案,是现代数学概念无穷的原型。另外,基督教普遍认为“衔尾蛇”是整个物质世界的边境与限界,其“自我消减”的特性也象征着追随《传道书》中的传道者足迹,在转瞬即逝的世界里,一个短暂的有限的存在。却斯特顿在《永存者》中便以衔尾蛇作为“循环定律”的标志,是泛神论与神秘主义中“自我毁灭”的代表。
13,大城市是普通人会相对公平许多,还能遵循勤劳致富多劳多得,因为权力已经不屑于那点油水了。我永远鼓励我的学生,如果家里没矿,一定要去大城市,去了大城市还有选择离开的能力,回了家乡,就再也没有可能了。
14,想了一下要怎么做才能满足各种人群对科普博主的期待:1、只发科普不能收费。2、有求必应工具人。3、不能接广告。4、站在道德至高点的模范。5、观点普适所有场景。6、说话滴水不漏。7、性冷淡。
15,之前采访李松蔚聊一个事,他提了一个跟别人不同的解读角度,最近几个月从他这句话理解了好多。大意是,人们无法攻击权威(或是拥有权力的那个人),甚至都意识不到是不敢(因为太潜意识了),但人们会不断攻击权威旁边的那个人,攻击TA,既释放了(心底其实是针对权威的)情绪,又让自己和权力站在了一起。当时是提到了这么一件事:以前参加国外老师的培训,总听到学员抱怨翻译不给力。老师是好的,可惜没遇到好翻译,意思被曲解了。越厉害的老师,大家对翻译的怨言往往越大。有一次,一个老师说:“你们抱怨翻译,是因为不敢抱怨我。”
16-17,外科医生们真的是挺可爱的。我爸在家附近的三甲住院,医生对我们坚持要请外院医生来主刀非常不高兴,反复说这种手术他们医院也经常做。手术那天科室两个主任都去了手术室,出来和我说,X教授做得太流畅了,我们虽然也能做吧,手术时间至少三小时,他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做完了非常顺利!说这话的时候,主任都脸红了。直到我爸出院,我妈感谢医生们的照顾,科主任还说,他们根本没干啥,能这么快出院全都归功于X教授的手术做得好,我妈都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对比我们金融业,是绝对不会承认别人能融到钱是因为其它公司(团队)的能力强的!在所有的修行里,承认别人比自己优秀是最难的。
18-22,听到一个很巧妙的比喻:「上班是用时间来定义的,在固定的时间打卡,可以摸鱼可以不产出。但工作不是,工作是需要投入和创造的,用时间来创造价值。所以上班就像是一个高级一点的保安。人到了就行,不一定创造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