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懂爬五岳》-泰山-007-秦始皇封禅

在山东地理文化里,谁的辐射面最广?

肯定是孔子及其门徒,辐射了整个鲁中南,冠名了当地的街道、公园、学校、景区。举例说明,兰陵县-荀子,平邑县-曾子,宁阳县-颜回,泗水县-子路……

那,第二是谁?

我认为是秦始皇。

2021年写《懂懂学历史》时,我知道秦始皇来过山东,到泰山封禅过,到蓬莱求过长生不老药。

当时觉得,大概率只是到此一游。

2022年,我骑行山东时,惊讶的发现,山东有太多的地名与秦始皇三次东巡有关,例如东营、东明、蓬莱、文登、荣成、成山头、养马岛……

尤其是胶东半岛,到处都是秦元素。

前面,我们说的琅琊刻石,就刻在琅琊台上,琅琊台在哪?

青岛。

青岛啤酒很有名,其实白酒也不差,就叫琅琊台,跟衡水老白干是一个思路,只做高度白酒,起步就是70度。

琅琊台能被世人所熟知,就是因为秦始皇曾在此颂秦德以及遣徐福入海求仙。

春秋战国以前,天下的共主才可以叫天子,譬如周天子,也叫周王。其他诸侯国君主只能叫“公”,譬如齐桓公,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那为什么楚国叫王?不是有个典故嘛,楚王好细腰。

听话的时候,叫公。

不服的时候,称王。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觉得“王”这个头衔用滥了,不够霸气,与他的才能和地位不匹配。那称呼啥比较合适呢?有文臣称,您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您就是皇,您就是帝。

于是,“始皇帝”就这么来了。

前年,我带儿子去兵马俑参观,给儿子科普了这个典故,说“皇帝”取自“三皇五帝”,儿子问我,那为什么不叫“三五”?

我写《懂懂学历史》时,发现朝代更迭有个共性。

新王胜券在握也不急着上台。

而是先扶持一名原皇室血统的傀儡。

时机成熟时,再让傀儡写禅让书给自己。

为什么非要脱裤子放屁?

就是为了四个字,名正言顺。

给老百姓一个交代,我不是违背天意,不是篡的权,有合法的过户手续!

秦始皇灭六国,更需要给老百姓一个交代。

让老百姓相信,秦代替周是天道使然,他只是奉天行事。

战国后期,阴阳家邹衍搞出了一个朝代更迭的天道规律叫“五德终始”,迅速风靡全国,成为全民共识。简单一点理解就是:每个王朝有自己的五行属性,然后五行互相转化,朝代也就兴亡更替。

邹衍搞这个东西时,秦朝还没灭六国。

他只论证了三个朝代:夏为木德,商为金德,周为火德。

按照这个理论,只有水德灭周才是天意。

那好办……

这玩意,说自己是啥,不就是啥嘛。

编故事。有文臣想起了秦始皇祖上出去打猎,曾经打到过一条黑龙,黑色跟水德对应,那么秦朝就是水德了。

好了,名正言顺了。

抓紧印刷宣传册,全国人手一份。“五德终始”对于上位者而言,有助攻疗效,能迅速安抚百姓,让老百姓接受当朝,忘记前朝。不过呢,这玩意又是个双刃剑,例如秦朝是水德,结果刘邦带着土德走来了,土克水。于是,整个朝代的吉祥色由代表水德的黑色变成了代表土德的黄色,黄袍就是这么来的!

“五德终始”貌似挺扯蛋的,实际上,这个理论贯穿了整个中国封建史。当然,很多时候也是驴唇不对马嘴,硬扯上关系的,尤其是五代十国时期,整个国家四分五裂,都自称是正统,从而导致五行理论劈了叉……

名正言顺后,秦始皇就开始惦记泰山封禅。泰山封禅可以理解为天神在泰山顶上颁发诺贝尔君王奖,有严格的KPI考核:一统天下,天下太平,天降祥瑞。整个春秋战国就没人入围过,上一批获奖选手还是三皇五帝。秦始皇越想越兴奋,决定即刻启程去泰山领奖。

秦始皇先召集七十位儒家学者,让他们充当智囊团,看看这个领奖仪式怎么搞。

智囊团也懵了圈。儒家的确有七十二君封禅泰山的说法,但是,那都是传说,吹牛逼的,至于是什么流程,谁也不知道。

临时编?

七十人,你一言,我一语。

意见不统一。

那怎么才能应付公事?

就把儒家思想搬出来了。按我们儒家的传统,越是高规格的仪式越要一切从简,这样才能体现始皇您的仁义之心。

《史记》里有记载: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

意思是,我们不是敷衍您,三皇五帝都是这么搞的,怎么简单怎么来。

秦始皇肯定不是这么想的。

我一统天下了,庆典肯定要搞个大的。原本还想领着智囊团这七十人一起爬泰山,看他们太迂腐,就把他们遣散了,各回各家吧,我自己搞……

结果?

秦始皇爬泰山时,遭遇暴雨,成了落汤鸡。

儒生们什么态度?

《史记》: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树下。诸儒生既绌,不得与用於封事之礼,闻始皇遇风雨,则讥之。

让你不听我们的。

遭报应了吧?

活该!

或许这也为后来的“焚书坑儒”埋下了伏笔。秦始皇通过这个事发现,儒生们既迂腐又草包,关键是他们言论太自由了,影响基本盘的稳定性,连我这个始皇帝都敢嘲笑,成何体统?!

泰山众多景点里,与秦始皇有关的,最有名的就是五大夫松,也就是秦始皇避雨的那棵松树。“五大夫”是爵位,松树因遮雨有功被封了爵,相当于县级干部。

最初是一棵松。到唐朝时,陆贽在《禁中春松》一诗中有“不羡五株封”之句,遂演义成五棵松树。

明万历年间,泰山遭遇两次特大雷雨和山洪,将那颗松树毁坏冲走。

清雍正八年,雍正帝登临泰山,命人在原处补栽五棵松树。现存两棵,也300多岁了,继承了祖上的爵位,依然被称为“五大夫松”。

吴冠中有个作品叫《松魂》,其创作原型就是五大夫松,不过是抽象派作品。原始版本是写生版的,画了五棵松树,他看到的是三棵,脑补出了两棵。(附图1,2,3,4)

我在网上搜到了这么一段:1980年,吴冠中慕五大夫松之名,赴山东泰山写生,见松只剩三棵,略欠想象中之气概。虽感失望,仍决意取之入画,当场写生,综合不同角度之景而画出五棵老松,凑成“五大夫”。此后,多番据稿重写,终悟“松”之灵魂精髓。(看来1980年后又死了一棵)

这种“失落”,我懂的。

就如同黄山上的迎客松,真见到了,不由的感叹,就这?!

迎客松至少还有鹤立鸡群的感觉,五大夫松在泰山众多松树里就太普通了。我这次是带着任务爬的泰山,都差点忽略掉了它们。过去登泰山,亭、庙、观都属于必选项,必须走五松亭,大家会停下脚步看看这两棵松树,现在大家爬山都是直接顺着盘道走,省时省力。到山顶后,问游客,您注意到盘道旁边有两棵松树吗?

少有人注意过!

秦始皇是帝王界的时尚达人,引导潮流,如封禅、求仙、修长城。

2000年来,无数皇帝效仿,尤其是求仙。唐朝21个皇帝5个是被长生不老药毒死的,明朝更厉害……

我问乙烯老师,秦始皇的封禅流程是什么?

他说,史书记载不详细,能汇总到的信息有三点:

第一、封(祭天)是在泰山顶,禅(祭地)是在新泰的梁父山。

第二、登山路线是阳进阴出。

第三、在山顶留了一块碑。

整个流程相对比较简单,是春秋战国祭天帝仪式的改良版。

到汉武帝时,儒生们依然没编出封禅泰山的宏伟流程,于是汉武帝套用了祭太一神的礼仪,山下祭一次,埋上玉牒书,上山再祭一次,再去梁父山祭一次,并且把这一套泰山封禅写成了法律,以后就按这个标准来。

后面搞封禅的帝王,基本都沿用的汉武帝版。

那,我突然有了一个疑问。

岱庙对应的登山口是泰山的正南门,红门。

若是汉武帝走东御道上山的话,他大概率不会到岱庙来,一是距离太远,9公里;二是史书里秦始皇、汉武帝都没有拜泰山神的流程,貌似他们眼里只有天与地。

我的疑问就是,岱庙里那些汉柏到底是不是汉武帝亲手栽种的?树龄到底有没有2000岁?(附图5)

导游、专家、学者都说是汉武帝栽种的,汉武帝多次封禅泰山,从而没人怀疑过这个事的真实性。

我产生怀疑还有个重要原因。曲阜师范大学校友是三孔资深讲解员,不是给一般游客讲解的,是给非玻璃心讲解的,专讲“真实的”、“理性的”内容。他跟我讲,孔子墓是根据史书记载大概选了一个位置,误差几公里都属正常,再如说孔子亲手栽下的松柏,其实很年轻……

关于这个事,我求证了乙烯老师。

他说,你这个问题只会惹来板砖,仿佛是为拆台而来。

我问,汉武帝时,有没有岱庙?

他说,从先秦时期就有泰山神崇拜。在秦始皇封禅泰山之前,泰山神本身就是山东的地方性信仰,那么一定是有个庙,庙规模不会太大,庙周围有汉柏很正常,所以说,那些汉柏有2000岁是真有可能的。至于是不是汉武帝所植,的确是个未解之谜,永远也不会有答案。(咋可能没有答案呢?有现代测量技术,山东省公布一级保护古树名木名录,岱庙汉柏院入围千年以上的柏树有4棵,一棵1000年,两棵1500年,一棵1600年,最老的也比汉武帝小500岁。)

我问,岱庙什么时候才初具规模?

他说,史书记载是始建于西汉,唐朝时有一定的规模,但我推测依然是单体建筑,一间或三两间。岱庙真正成为今天的样子是始于宋真宗。一是建了天贶殿,天贶殿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与故宫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并称东方三大殿。二是建了对应的配套设施。形象一点的比喻,就是把家里五间大瓦房直接更新为了一个三进四合院。

我说,我看到一个说法,岱庙是中国四大古建筑群之一。

他说,这个说法最早是岱庙喊出来的,实际上,传统说法是三大古建筑群。过去故宫、三孔、避暑山庄的介绍里,都用的三大古建筑群,岱庙硬用口号把三大改为了四大。

真是个好办法!

前两天,我挨着研究了一下钱币背景,我觉得泰山有点委屈,只用在5元人民币上,这可是泰山呀,五岳之首,文化之巅,咋能只配5元?

100元的毛爷爷,C位就是C位。

50元的布达拉宫,也不能攀比。

20元的桂林山水,咋能在泰山前面呢?

乙烯老师跟我讲,第一,泰山是唯一登上人民币的名山;第二,泰山当5元人民币背景图案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民国时期,5元法币曾经用过岱庙的天贶殿。(附图6,7)








DDDD-b0bcb0bc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