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写一个关于影评方面的系列的文章。
但是一直又没有勇气去动笔。
不敢动笔最大的原因在于我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影迷。
对看电影,看电视剧并没有特别着迷,所以平时看的并不多。
并且我发现一个特点。
每个人在影视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需求。
有人比较喜欢看外国大片,甚至刻意要那种完全没有中文翻译的纯英文对白,顶多带个中文字幕就好了。
可能他们觉得这样看比较原汁原味,更有代入感,影片的剧情也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出来。
有人比较喜欢看古装剧,神话剧等……。
突然想到小时候,很期待每天放学跑回家打开电视看动画片的场景。
我们那个时候还是90年代中期。
家里有部黑白电视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那个时候家里就已经买了一部彩色电视机,虽然屏幕很小,虽然体积超级大,搬起来很废劲,但是毕竟是有彩色画面显现出来的,算是非常厉害了。
夏夜,家里很闷热,大家一般都在马路边乘凉!
大人们会像往常一样坐在竹子编造的竹床上,摇着手编扇子,互相闲扯着各种八卦话题。
非常笨重的那种竹床,竹床边角都是整个竹筒支撑的,没有怎么切割,剩下更多的是无数各种各样的小木凳子,小塑料椅子,还有各种轻便凉席等直接铺在地上。
晚上除了户外乘凉,各家各户更多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
虽然有电视的人家并不多,但会跟大家一起共享。
那个时候好像已经有闭路电视了,具体我也记不清了,时间太久远。
电视频道就不用说了,永远就那么三五个,也不怎么清晰。
平时乘凉时,我们孩子们更多的是相互打闹,玩耍,嬉戏……。
主要是外面马路边凉快,那是一个没有空调的年代。
闲聊的那种氛围,消磨时间纳凉的现场感受,满天数不尽的繁星,现在想来,那个场景依然还是令人怀念的。
估计以后这辈子都很难再看到那种场景了。
在那个年代看电视,即便是《新闻联播》之类的电视节目大家都会愿意看。
《西游记》《封神榜》之类的神剧,就更不用说了。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各个台会反复不停的播,这个台播完了另外一个台接着重新开始播。
我们也会反复的看,且看多了也并不觉得无趣。
那是一个娱乐节目超级匮乏的年代。
而在那个年代,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感又特别容易满足。
现在想来,在那个年代,只要是做点小生意经商的,并没想象中多么缺吃少穿,毕竟90年代中期已经是改革开放最好的一个时期了。
当时大米大概一块钱左右能够买到,老百姓自建的低层毛坯楼房也就一两万块钱价格。
但是万元户也是很匮乏的一个物种。
电影更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了。
记忆中读小学,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去电影院看一两场电影,那也是我们在学校读书最开心的活动了。
现在?
电影拍的多了,上映的多了,拍的整体质量也好太多了,但是看的比例反而少了。
去电影院去看的欲望更加没有了,即便是免费请我去看,都要看心情,看有没有空。
反正感觉就是变了,一切都变了。
不知道是人心变了,还是电影变了,还是时代变了!
但是一直又没有勇气去动笔。
不敢动笔最大的原因在于我生活中并不是一个影迷。
对看电影,看电视剧并没有特别着迷,所以平时看的并不多。
并且我发现一个特点。
每个人在影视方面都有各自独特的需求。
有人比较喜欢看外国大片,甚至刻意要那种完全没有中文翻译的纯英文对白,顶多带个中文字幕就好了。
可能他们觉得这样看比较原汁原味,更有代入感,影片的剧情也能更加深刻的感受出来。
有人比较喜欢看古装剧,神话剧等……。
突然想到小时候,很期待每天放学跑回家打开电视看动画片的场景。
我们那个时候还是90年代中期。
家里有部黑白电视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事了。
那个时候家里就已经买了一部彩色电视机,虽然屏幕很小,虽然体积超级大,搬起来很废劲,但是毕竟是有彩色画面显现出来的,算是非常厉害了。
夏夜,家里很闷热,大家一般都在马路边乘凉!
大人们会像往常一样坐在竹子编造的竹床上,摇着手编扇子,互相闲扯着各种八卦话题。
非常笨重的那种竹床,竹床边角都是整个竹筒支撑的,没有怎么切割,剩下更多的是无数各种各样的小木凳子,小塑料椅子,还有各种轻便凉席等直接铺在地上。
晚上除了户外乘凉,各家各户更多的娱乐活动就是看电视。
虽然有电视的人家并不多,但会跟大家一起共享。
那个时候好像已经有闭路电视了,具体我也记不清了,时间太久远。
电视频道就不用说了,永远就那么三五个,也不怎么清晰。
平时乘凉时,我们孩子们更多的是相互打闹,玩耍,嬉戏……。
主要是外面马路边凉快,那是一个没有空调的年代。
闲聊的那种氛围,消磨时间纳凉的现场感受,满天数不尽的繁星,现在想来,那个场景依然还是令人怀念的。
估计以后这辈子都很难再看到那种场景了。
在那个年代看电视,即便是《新闻联播》之类的电视节目大家都会愿意看。
《西游记》《封神榜》之类的神剧,就更不用说了。
一部优秀的电视剧,各个台会反复不停的播,这个台播完了另外一个台接着重新开始播。
我们也会反复的看,且看多了也并不觉得无趣。
那是一个娱乐节目超级匮乏的年代。
而在那个年代,我们老百姓的幸福感又特别容易满足。
现在想来,在那个年代,只要是做点小生意经商的,并没想象中多么缺吃少穿,毕竟90年代中期已经是改革开放最好的一个时期了。
当时大米大概一块钱左右能够买到,老百姓自建的低层毛坯楼房也就一两万块钱价格。
但是万元户也是很匮乏的一个物种。
电影更是那个时代的奢侈品了。
记忆中读小学,每年学校都会组织学生们去电影院看一两场电影,那也是我们在学校读书最开心的活动了。
现在?
电影拍的多了,上映的多了,拍的整体质量也好太多了,但是看的比例反而少了。
去电影院去看的欲望更加没有了,即便是免费请我去看,都要看心情,看有没有空。
反正感觉就是变了,一切都变了。
不知道是人心变了,还是电影变了,还是时代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