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方法论
BOBO IS COMING
经常性的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当你去主动找一个人的时候,他可能不认识你,这时候,只要你去到他的场,就是进入了他的局,他的气场就会把你包裹起来,当你在他的办公室,泡起一壶茶,给你一杯杯的续,你就虚了。
“老王啊,这个事啊,不太好办啊”
这就是你收到的答案,这时候,你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了。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听到这样的一个剧本。
有一个人,叫张七,运营一个抖音账号1000万粉丝,有一天你想去拜访他,想要跟他学习他的抖音账号是如何做到1000万粉丝的,你就在考虑,如果你是直接去找他,他对你不熟悉,没有信任感,即使主动去找他,也不会有好的结果。
于是,你就在思考有什么样好的办法,能够让他主动把自己的运营思路说出来。
你是做引流出身的,精通各种引流方式,百度竞价,直通车,钻展,广点通,各种付费引流招数,在你这里就是如数家珍。
接着,你发起了,这样的一个小型聚会。主题是,年烧2000万广告费的推广大神的聚会,只有五个人能够参加,然后,你就把这个消息扩散出去了,也顺利找到了其余的三位流量大咖。
这时候,你让其中的一位流量大咖,向张七发起了邀请。跟他说。
“七哥,我这里有一个推广大神的小型聚会,都是一年花出去2000万以上广告费的大神,我跟组织者很熟,如果你想去,我给你说说”
人往往是这样的,对于自己精通的事情熟视无睹,对于自己陌生的领域,相反充满了向往,这时候,张七说。
“这样好吗?不是一个领域的,会不会影响你们聊事”
当他感觉占便宜的时候,这个事情就顺理成章的推进了。
这个小型的聚会,就这样促成了,四个推广大神,再加一个1000万粉丝的抖音大号运营者。
小型会场的分享,一般是这样的,每个人都会把自己最干的货,先分享出来,然后,再由下面的几位提各种各样尖锐的问题,当前面的四位推广大神,都已经把干货吐光了的时候,轮到张七上场。
张七想,平白无故的听到这么多的干货,有点愧疚,该怎样弥补一下呢?于是,就把自己这半年以来,运营1000万抖音粉丝的经验,和盘托出了。五个人实现了经验的交互。
我们都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个傻子的举动,但是,你想想守株待兔这件事的反面,你想一下,你为什么要待兔,兔子是你的目标,你的猎物,如果你想得到他,你有两个方法。
第一:主动出击
第二:等他上门
这两种行为,就反映出人背后的两种思维模型,第一种,靠自己主动争取,换到销售来讲,就是陌生拜访,主动出击,第二种,就是佛系营销,靠吸引,愿者上钩。
主动出击的优势点在于不等待,很多人最受不了的就是等待,在等待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的质疑,迷茫,这是人最受不了的,于是,你就用你的立刻行动,来掩盖自己的怕迷茫。
主动出击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在于,信任感的建立有难度,每个人对于主动找上自己的人,都会有条件反射式的抵御。
还有一个大的弱点,在于,因为动作是你发起的,你只有一个,所以,你的猎物,就一定是基于你的行动产生的,所以,局限性很大,不能够实现批量化获取。打个比方,只能实现零售,而不能实现批发。如果你想批发怎么办呢?只能再一次发起你的行动。
有什么其他好方法吗?
有,守株待兔。
关键点,就在于这个株,这棵树,是刻意的,还是随意的,比如,你把他选择在兔子有80%几率出现的地方,还是20%出现的地方,你把这棵树,有没有进行过刻意包装,让兔子更加的喜欢,让他无法回避,这就是我们的问题。
我们经常说,人靠的不是去找,而失去吸引,那么怎么去吸引呢?吸引靠什么呢?就是我们说的提前有针对性的布局。
我们说,人的思维是分不同层次的,有二元思维,有线性思维,结构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无为。
主动出击去抓兔子,就是线性思维,什么是线性思维呢?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只要出发,就能到达。只要做一个动作,就可以等着结果了。
而结构性思维呢?为了完成一个目标,你需要提前设定好框架,在这个框架里面,有诸多的环节,你需要完成几个环节,结果才可以显现,这就是结构性思维。
如果,再出现各种情况的时候,需要各个环节之间相互配合,此消彼长的去营造一种平衡局面,是需要他们自动反应,还是接到中央的指令性反应,这就是系统性的思维。
守株待兔,就是结构性思维的一种。
就好比,之前肖纬宸这几年在做的事情,她当年在做樊登读书会的时候,第一年只有198个会员,她是如何去开发客户的呢?
比如,你把客户代理商,当做是你的兔子,你要判断出,你的兔子,有最大概率出现的地方在哪里?
在课堂,这部分人,都是爱学习的人,于是,肖纬宸就把自己的大部分的时间,泡在了课堂,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第一,她本身就是一个终身学习者,学习,本来就是她每天必做的事情。
第二,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愿意投身知识传播的代理商或者用户。
当她知道了这个思维模型,她把这个方式复制给了更多人,让更多的销售部的同事,都出去学习,不仅解决了员工的成长问题,还解决了客户来源问题。
由此,我们分析,守株待兔思维模型,有三个关键元素。
第一:选择兔子最大概率出现的地方,旁边的那棵树。
第二:你要对兔子本身有足够的贡献,让其奋不顾身冲向你
第三:将这个动作常态化,不断重复
我就在想,我在做的事情,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
你发现,有结果的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他先总结出了思维模型,然后,他的任何行为,都是基于这套思维模型产生的动作。做任何事情,都有框架指导方针。这种人很能讲。
另一种是,他成功了,你让他分享他的思维逻辑,他讲不出来,他说,自己是靠直觉在做事情,但是,你发现,你把上面的这个思维模型,往他身上套的时候,完全符合。
这就是天才,他已经把思维模型,流淌在自己的血液里面了,做任何事情,不是思维模型告诉他要怎么做,他不需要这样的一个推理过程,而是条件反射。
第二种人更可怕。第一种人,如果你想攻破他,只需要瓦解他的思维模型,让他质疑自己就够了,第二种人,条件反射是无法质疑的。
就好比,自然界存活的各种生命体,有的吃草,有的吃肉,有的单细胞,各种形态,每个动物的体内,都有一套自己自动化运转的系统,每个系统,都没有行动之前的反应时间,都是基于本能的条件反射。
行动都是简单的,理论总是复杂的,或者说,理论就是刻意复杂化,营造各种可变场景,便于我们对于未来状况的认知更清晰。
比如,波波来了的内容采集系统,怎样才能把波波来了的内容做得更加的深刻,能够拿到更多的干货呢?
什么叫做干货?在我眼里,就是那些能够立刻引发你行动的知识点。
这些知识点,不是我来创造的,而是,我来翻译的,既然是翻译,原型的决定性因素,就会被无限的放大,能不能做好内容,还是取决于,你能从嘉宾身上挖掘多少。
有两种方式
第一:主动一对一采访收集,波波来了已经上线了12期产品了,有8期是通过一对一采访完成的,但是,一对一采访,更多的是,我在问,我感兴趣的问题,嘉宾在我的指引下回答,我发现,我会与嘉宾项目的熟悉度不够的情况下,没办法挖掘得更深刻。
第二:被动私密会分享收集,波波来了前面四期产品内容,都是通过私密会集中分享,收集素材,形成框架,然后再一次梳理,再一次一对一访谈,拿到关键性资料,最后完成的。你发现,这就是最好用的形式。
每一期,一天时间,四位嘉宾轮番分享,只有三个关注点,他是谁,他做出了什么结果,他是怎么做的。
当把这三个关键点框好之后,嘉宾的分享就很容易了,正常分享就会变成一场实质性的品牌复盘,每个人对于自己干过的事情,说起来,都是如数家珍了,最怕的就是,脱离事实,描述观点。
我的认知,所有干货都隐藏在行为里面。
不要指望,嘉宾能够通过一次性的分享,把所有问题说清楚,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的分享,我自己梳理出,我对于这个品牌,对于,接下来我要做的节目,形成了系统性的结构。
然后在分享结束后,再来跟分享嘉宾,一个一个的确认关键点,细节,或者要到细则性的实施文件,再来系统性的制作节目。
这个私密会,就是我们的局,就是我们的株。
我在制作波波来了内容的时候,同样会面临,文章开头说的问题,主动找嘉宾,嘉宾会有抵触心理,采用私密会,大咖们的注意力就不会全部集中在我身上,而是集中在了另外三位分享嘉宾的身上。
他们希望能够听到现场其他三位的干货分享。而实际上,每一次私密分享会,只要来参加过的人,都有同样的感悟,比九万八的课程更加落地,实战。
这就是我的充满诱惑力的桩。
守株待兔,不是悖论,而是超级高明方法论,不要一对一的去找人,学会做自己的局,站好自己的桩。
任务模式方法论
BOBO IS COMING
说一个情况,当在面对高考的时候,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把十几本书背熟,为啥?现在再让你来一次会不会有同样的结果呢?
再说一个,作词作曲,这个对于歌手的创作来讲,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得看灵感,可是为什么在《中国好歌曲》,刘欢带着一帮学员们,挑战24小时极限创作,每个学员都能够在截止时间点之前,完成自己的作品。
村上春树说,写作的秘诀,不是有灵感才开始写,而是,保持规律性的写作时间,开始写,才会有灵感,他每天早晨四点起床,每天坚持写4000字,才有了今天的高产。
上面的三个情景,有什么共同点呢?
我分析一下,你看是不是这么回事。
完成一件事情,需要三个限定。
第一:限定目标
比如说你要考大学,这是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就会有清晰的动作导向,比如24小时极限创作,你要完成1首歌曲,比如,村上春树,每天4000字。有了明确的目标,你才能开始一步步的行动。
第二,限定时间。
比如,高考的时间,都会在6月7,8,9三天,在这个时间点之前,必须要完成自己的知识储备,比如,24小时极限创造,截止时间也是在24小时,再比如说,村上春树,他要每天完成四千字,就需要在4点起床,这是时间上的保障。
第三:限定空间
这个看似没那么重要,但是,你想,如果,你在家里备战高考,如果24小时极限挑战,不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如果,村上春树,一直出差,没有一个固定的物理空间,那么,你可以想象,上面的目标的完成,是没有保障的。
任务模式,也是一个万能方法论模型。
什么是任务呢?为了一个明确的结果,而去启动的过程。
意愿+任务模式=结果。
比如,前段时间,我们大品牌部的同事们,手里有很多的事情,显得非常的忙乱,但是,没有抓住最重要的主线。
这时候,就需要拎出来一个结果,设定好任务模式。他们是这样做的。拉出来任务模式的四个象限。
第一:启动意愿,第二:限定目标,第三,限定时间,第四,限定空间。
当你提出来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5个人一起,全部封闭在酒店,用24小时的时间,完成10篇新闻源文章,50张海报,100条朋友圈文案,一本宣传册的策划。
这样的工作量,在平时,基本上,要用一周时间完成。可一旦启用任务模式,就会把大家限定在一个固定的时间,24小时内,一个固定的空间,酒店里,所有人就会把所有的潜能打开。
怎样启动意愿呢?无非就是奖励和惩罚,但是,这个不是上级要求的,而是,把他变成出发前的自我承诺,意愿,就是对自我承诺的坚守。
结果,居然完成了,我已经做过几次这样的尝试,每次都有新的突破,我就在考虑,如果,一周的工作可以在两到三天内完成,其余的时间,为什么不可以休息呢?
去年,我去过上海的一家销售型公司,他们是卖课程的,他们每月都会把员工拉出去,在一个郊外的五星级酒店,奋战3天,这三天的销售业绩,能够占到整月业绩的70%。这就是极致的任务模式。
我一直就是一个战役思维,限定时间,限定空间,限定目标,启动意愿,这个方法论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比如人员招聘,比如销售业绩冲刺。
战役思维就是把常态化的工作,无限压缩,在极限的时间内,打光所有的子弹。
战役思维的底层逻辑,不计较投入的成本,而只在意目标的达成。
想想你现在手头上面的常态化工作,是不是充满了杂乱,手底下的人看起来都很忙,但是做不出什么结果。
放下眼前,来一场凶狠的任务模式。看看会有怎样的变化?
总结
BOBO IS COMING
这篇文章,讲了两个方法论。
第一:守株待兔方法论
第二:任务模式方法论
这都是我在使用的,非常有效的方法论,希望能够帮到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