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篇文章有点奇怪,为什么呢?
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写别人写多了,今天来尝尝被别人写是一种什么感觉?
1
给你介绍一个码字高手
今天想分享一个故事给你。
一个80后,摆地摊出身,现在他每年写65万字,每周拜访一位创业牛人,抽取每一位牛人的实战方法,每一次的拜访都会写成1万3000字。
他把每一次拜访的内容,录制成了音频和视频,放到了APP上,一年50期,50个牛人,售价365元,他的目标是影响1000万创业者。
著名小说家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中说,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小说家呢?请先从每天早晨4点起床码字开始。
今天的这位男主角比村上春树要差一点,因为,他的起床码字时间是凌晨5点,比村上春树晚了1个小时。
这就是今天的男主角——波波,15年的连续创业者,创立了4家公司,8个品牌,一篇文案单月收款2600万。
但这些都是他以前的标签,现在的波波是<波波来了>创始人。
<波波来了>正在做的事情,是找到那些有结果,但不一定知名的创业者,通过采访的形式,把他们的工具和方法进行像素级的复盘,每期写成13000字的手稿,然后录制成音频和视频。
我问:什么是有结果,但不一定知名的创业者?
波波说:“比如,蚂蚁农场创始人王栋,三里人家夫子,梵大薛鹏飞,蜜拓蜜张爱林,颜如玉钟鹏,这些企业都是数亿的体量,但是并不被行业外的人熟知。大众看到的创业明星都是马云马化腾,他们太高了,普通创业者够不到。
这个时代的创业者更感兴趣的是,比如,你身边某个人做微商一年赚了上千万,某个人做直播带货一天出几万件。其实,创业者对这些人是怎么干起来的,对他们的创业工具和方法更感兴趣。”
2
他是对标方法论的提出者,也是受益者
什么是对标方法论呢?我曾经问过波波,他给我的解释很简单。
“你可以把他想成是拿来主义,人家已经做出来的东西,已经走过的路,这是客观事实,为什么不在成功的基础上去构建成功呢?”
“任何一个我们看得见的成功,都有着无数失败作为背景,100次的尝试才能有1次的成功,这是谁都跨不过去的硬概率。为什么不把人生有限的时间,放在做对的事情上,而偏偏要去趟那99%的坑呢?”
在波波15年的创业道路上,他做了8家公司,最后剩下来4家,他发现剩下来的这几家公司的商业模式、经营方式、组织架构,都不是他的原创。
每一件成功的事情,都能找到它的对标原型。而自己感觉是发明的、创新的想法,无一例外地都失败了。
“这个时代讲创新,但是讲真,很多人根本轮不到拼创新就淘汰掉了。
创新是一个相对词,你认为的创新,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已经存在,只是你没发现;另一种是早已经被淘汰掉的,你当然发现不了。”
结果=动作次数X准确率,这是他总结的公式。成功都是靠大量正确动作的重复,重复是努力的维度。
如何保证准确率呢?就是保证你要做正确的事情。这个正确是一个客观词,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对标方法论就是找到那些对的,已经存在的客观事实,拿过来,重复做。
“这个时代的节奏,快得让你连喊一声‘哇’的机会都没有。
什么叫做个体崛起呢?就是每一个人都在成为创业者,都在成为一个又一个生产力的分发节点,个人生产力又会向企业生产力转移,企业生产力最终会融为社会生产力。
要知道之前报道的数据,中国有4000万的微商从业者,这是一波伟大的生产力升级的机会。”
“你发现人人都在用手机赚钱,连接一切,那他们需要什么呢?就是需要工具和方法,就是找到那些已经被人验证过的工具和方法。
这些方法就在,这些已经做出来结果的创业者身上。但是他们不会总结,也没时间总结,那我就来总结,从每个牛人的个性化的案例里面,抽取共性的方法论。”
邓小平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波波在做的事情就是找到这个时代有结果的人,抽取出来了三个象限:第一,他是谁?第二,他做出了什么结果?第三,他是怎么做的?
帮助创业者,找到可以直接对标的原型,就是<波波来了>正在做的事情。
3
从5个小时到50分钟
他把自己关在一间一室一厅的公寓里
现在,每一期内容的产出已经近乎流程化了。邀约到牛人,去到牛人的公司,5个小时的专访,这个过程是一个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一个帮助牛人梳理复盘的过程。
被采访的牛人需要把自己之前的经历复盘,找到那个点,深度剖析他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速记工作,从0到1流量如何获取?如何选品?如何搭建团队?如何营销?如何管理?如何做股权?如何做会议?如何建立内部商学院?如何管理代理商?如何做员工激励?每一次采访,波波都会写满十几页笔记本。
ff3f149e7d315107a16659bc3052ec7.jpg
采集完后,就是整理提炼的过程,最终会写成13000-15000字的手稿。这个过程是最难的,波波需要做到完整地消化吸收,再完整地表述出来。
最开始这个工作需要完完整整的两天的时间,48小时内完成。
波波曾经试过在办公室完成,在家里完成,但这种高强度,长时间的注意力的集中,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不能有任何打扰。
他就在离公司100米的地方,找了一个公寓,每次做完采访,他都把自己锁在这个公寓的小房间里面,关上两天。这两天里,不带手机,只有一台电脑,把5个小时的采访,变成13000字,做成50分钟的音频和视频。
如何避免长时间写作带来的颈椎问题呢?那就是坐着写改成站着写,这个升降的小桌特别给力。
“每一次做内容之前,我都给自己找到一种入定的状态,一口气写完,我尽量把这个场域造出来。
比如说,凌晨五点爬起来,到工作室,我发现,这是思维最活跃也是最出活的一段时间。
再比如,我视力先天性不好,不能长时间看电脑,那我就换成墨水屏显示器,你看我现在的三件套,一个手机用的YOTA,墨水屏,没有光,写作电脑用的苹果,配了一个Paperlike显示器,也是墨水屏,还有一个Kindle,也是墨水屏,没有光,能够一直写下去。
我得感谢这个时代,如果没有墨水屏,我的眼睛估计就废了。”
“码字的时候,我习惯戴着耳机,放许巍的音乐。戴上耳机可以让我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它能让我保持专注。耳机用小鸟的,非常不错。”
4
连续拒绝13次后
牛人终于接受波波采访
只因为1句话
在整个内容的产出环节中,如何找到更多有结果,优质的牛人呢?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他们有一个三顾茅庐小组,专门遍寻牛人。这有点像中国好声音,如何让整个节目出彩呢?就是找到更多的歌手。但是创业者和歌手有一个很本质的区别,歌手天生需要舞台曝光,而对于创业者来说并不是刚需。
三顾茅庐小组的负责人,他们内部叫做庐长,是田园来担任。田园跟着波波从济南来到广州,每一位牛人的寻找和采访,都有一段故事。
田园给我看了一段聊天记录,这是一位年销售10亿级别的创始人,从第一天联系,到最后形成采访,整整33天的时间。
这33天里,线上聊了11次,线下拜访了2次,牛人连续拒绝了13次,在第14次的时候,牛人终于答应了接受采访。
牛人说:“我接受采访,并不是因为你给我带来的链接和曝光度,而是你的执着打动了我,你们的理念,为创业者点亮一盏灯。为行业,为创业者真正的做点事情,这让我改变了主意。”
做一件事情的初心很重要,当你在做一件有社会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你就会超级坚定,喜欢波波的一句话:
“你若坚定,世界就从了。”
5
每一次的线下创业者沙龙
都有一个神奇的点灯仪式
半年多的时间,<波波来了>已经在全国各地举办了130多场线下沙龙,每一期的沙龙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就是复盘当期的牛人。
比如说,这一期上线的内容是,蚂蚁农场创始人王栋,那么首先会在线上发布。
然后各地的会长们,就会以复盘蚂蚁农场创始人王栋,“如何把一款青汁利用微商模式做到60万代理商”为主题,把对微商这个行业,或者是对青汁这一类的产品感兴趣的创业者聚起来。
在线下看波波录制的这一期的复盘视频,现场做讨论,做分享,他们内部把这叫做给方法环节。
另外一个环节是做连接,就是在以某个特定主题汇集起来的创业者之间,做深度连接。
连接有一个点很重要,就是在相关人群,类似标签的人之间才有做连接的意义。比如说,你是做知识付费的,你可能不会对卖鞋子的感兴趣。
他们内部管这种沙龙叫做“牛人干货三点半”。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undefined
我问:“为什么叫做三点半呢?”
波波说:“比如说,今天有三场沙龙,同时举办,那么在下午三点半的时候,这几个沙龙的现场就会停下来,用点灯的形式来做连接。
我们的使命是为创业者点亮一盏灯,每个创业者在路上都会迷茫,这就需要照亮道路、方向,我们能做的不多,就是给方法,做连接,这就是为创业者点亮一盏灯的意思。”
这种沙龙的形式,从我的角度来看,它实现了标准化。能够在短时间内在全国各地搞130多场的前提就是标准化:内容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复制标准化。
如何能够完成影响1000万+创业者的目标呢?线下的沙龙是一个必须要做的事情。
而点灯就是一种仪式,什么是仪式呢?
《小王子》这样写,小王子第二天又去看狐狸。
狐狸说:最好还是原来的那个时间来,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
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的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
“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狐狸说:这也是一种早已经被人忘却了的事,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6
找有结果,但不一定知名的创业者
做真实,但不一定正确的内容
我问波波:“知识付费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呢?”
“在<波波来了>之前,确实已经有领头羊产生了,比如,樊登读书会、得到、混沌大学,但是,<波波来了>和这些平台还是有很明显的差异的。”
“在内容形式上,<波波来了>更像是樊登读书会,樊登是每年讲50本书,而我是每年讲50个人,50本书,50个人,这个很有意思。他们都解决了内容的连续性,因为你不是在自己造,而是找到内容来源,做了再一次的讲述。
只是我这个讲人的难度要更大一些,你要找人,你要做内容,你要消化吸收,再输出,这个模式就是用单IP的形式来连接多变的内容。
为什么得到那么多老师,在体上并不一定比樊登读书会大呢?我认为是人的一种心智接收模式的问题,人们更倾向于听一个人讲不同的东西,他会对这个人产生情感认知。
樊登读书会目前已经有了1600万的用户,<波波来了>聚焦的是创业者这个群体,在用户数量上很难追赶,但是在纵深挖掘上却是有自己的优势,这是垂直细分的好处。”
“聚焦在创业者这个领域,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因为很多商学院都在讲创业,我在这块的理念是这样。因为你提供的更多的是工具和方法,而不是思维和认知,什么样的人有更多的工具和方法呢?
比如说,你去采访马云,他一定会给你讲趋势,宏观,视野,你从他身上找不到工具和方法,工具和方法都在这些活跃在一线的实战创业者身上,你得找到这些人。”
“比如说肖坤峰,人家用网红孵化模式卖服装,做了9个品牌,一年销售额数亿,他身上有大量的工具和方法。
比如,如何打造网红,如何做变现,这是创业者最需要的贴合时代的东西。你看这些人有什么特点呢?第一,有结果,和这个时代同频共振,第二,没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他们是在悄悄地赚钱。”
“所以,我就总结出来了第一句话:找有结果,但不一定有知名度的人。”
“你发现这些人,他们有一些方法很野。
比如说,打造网红的方式,比如说内部的阿米巴机制,比如说内部的合伙人机制,这些可能在商学院里面都听不到,却是真实存在,并且有效的东西。但是,搬到你那里能不能行呢?不见得,这个要看匹配度,还有你的执行力。”
“所以,我总结出来了另外一句话:做真实,但不一定正确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每个人的方法都有差异,甚至是相反的,我不能用自己的模型去套他们。我要做到客观,无立场,只有这样才能把更加真实的东西还原出来,给到创业者。”
找有结果,但不一定有知名度的人。做真实,而不一定正确的内容。
何为正确呢?教科书上的都是正确的,但在实战的过程中,却不一定有用。就好比你练习了108种招式,但是,真正让你打赢的却是那一招,而那一招甚至不一定是你的108之一。
7
每年跟50牛人学创业
他要把这口井挖得很深很深
打开<波波来了>app,我看到一句话,“每年跟50牛人学创业”,这句话让我很清晰的知道了这个产品是干啥的。
365元年费会员,一年告诉你50个不同领域的牛人,他们是谁?他们做出了什么结果?他们是怎么做的?我问波波:“在产品原型的设计上,这就是全部吗?”
“我特别喜欢一句话,一厘米宽,一公里深。<波波来了>聚焦的是个体崛起时代,更多的创业者。用每年找到50位牛人的方式,去提炼各种的工具和方法,这条路可以挖得很深。”
“创业者都有一个需求,就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就需要学习。针对学习,你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三种产品形式。
第一种,知识付费,这是最宽泛的,单价最低的,用户量也是最大的,得到、樊登都是,他们的连接也是最浅的。
如果把这个比作一个漏斗,那就是最宽的漏斗,能够实现一对无穷多,就是你做了一期内容,可以卖给无数人。”
“第二种,培训,这个就是线下课堂的形式,常见的就是各种总裁班,这种单价高,比如9800,98000都有,一般来说都是专题类型,比如说社群类总裁班,股权类总裁班。
这是第二层漏斗,但是,他们无法解决同时面对很多人的问题,比如说一场线下课6000人听,这已经是接近极限了,这种产品形式只需要在课程内解决问题。”
“第三种,咨询,就是一对一的面谈,走进企业。这种就是个性化定制了,单价更高,几十万,上百万。
这是第三层漏斗。在越来越小,单价越来越高的同时,你也损失了自己的用户量。”
“<波波来了>是从知识付费切入的,知识付费、培训、咨询是解决问题的三种方式,从每年跟50牛人学创业这个点来看,我们最大的资源就是每年的这50个牛人。
很多创业者都有更深一步跟牛人学习的欲望,因为他们不是教授,他们是实实在在自己做企业的人。
他们跟随这些牛人深度学习的需求很强烈,我们会在这条线上去深挖,提供更多的跟牛人学创业的场景,而每一个场景,就是一个产品”
“我把这个产品原型,比作了一个摩天轮。”
这个产品线上版的会员是365元/年,但是,这只是一个跟牛人学创业的场景。更深入的场景是什么呢?
波波把<波波来了>这个产品模型比作是中国好声音,那么,给到歌手曝光的机会以后,接下来是不是要推歌手的线下演唱会,或者是给歌手发唱片呢?这套模型平移到<波波来了>会是怎样的形态呢?
这个产品形态暂时还没有出现,只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每年跟50牛人学创业”,这口井会继续深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