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晶社的联合创始人,石添。
本期干货点剧透
1、用4个数字,看清蓝晶社的规模
2、用4个关键词,对标蓝晶社的商业模式
3、对标蓝晶社的制度模型
4、对标蓝晶社的用户成长路径模型
1
用4个数字
看清蓝晶社的规模
蓝晶社是一个社交电商平台,但是跟我们之前采访过的社交电商平台有很大的差异化,先来看一些关键数字。
第一个数字,200万用户。蓝晶社是2019年1月份成立的,到目前一年的时间,做到了200万用户。
第二个数字,完成首轮美金融资。目前社交电商平台多,相比之下竞争也大,蓝晶社在2019年9月份,拿到了美元融资并完成VIE海外架构。
第三个数字,单日GMV接近千万级。目前蓝晶社每日的GMV的金额在大几百万级别,正在奔向每日千万级别的路上。
第四个数字,200名员工,这是蓝晶社目前的员工数量。
从我采访过的多家社交电商平台来说,公司普遍人数都在300人以内,蓝晶社的技术、运营、市场、培训、客服等岗位,也撑起了一个年度百亿级别大盘。
这是蓝晶社的一些关键数字,由此可见,蓝晶社在仅仅一年时间里完成了头部社交电商所有配置,我们来看下蓝晶社的商业模式。
2
用4个关键词
对标蓝晶社的商业模式
蓝晶社是一个社交电商平台,但是每一个社交电商平台都有它自己的特点,或者说独特的商业模式。用一句话来描述:蓝晶社是一个基于私域流量带有共创共享属性的全场景消费社区。
商业模式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我们尝试着使用几个关键词,来把蓝晶社的商业模式描述清楚。
第一个词,私域流量;第二个词,全消费场景;第三个词,自有品牌;第四个词,共创共享。
第一个关键词,私域流量。
什么叫做私域流量呢?也是近年非常火热的一个词,实际上,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私域流量就是基于公共流量通过给与会员更多权益,从而形成平台深度用户,这个是很接地气的私域流量的描述。
第二个关键词,全消费场景。
首先我们得承认目前基本所有的生活消费在电商行业里都被覆盖了,不管是外卖、打车、购物、电影票、买菜等等。
而且大家要清楚的是,全面在做存量市场,所有都需要获取流量,就会对外有推广佣金,行业里叫CPS的方式(即按成交付费)。
社交电商及返利平台基于分享属性,用户通过消费即可获得奖励,本质是在消费过程中节省下来的流通成本。
今天的社交电商平台,最大的资产就是用户,而满足一个用户的所有消费需求,这就叫做全消费场景覆盖。
第三个关键词,自有品牌。
蓝晶社的发展选择的是CPS的方式,但是在后期,蓝晶社开展自有品牌,这个自有品牌是蓝晶社的一个特点,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特点。
什么叫做自有品牌呢?
蓝晶社的做法是基于CPS与用户提供一系列权益来聚集核心用户,后端通过自主品牌商品逐步切入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来做深用户。
而且蓝晶社用的是社交电商特有的代言人模式,让社群用户与某产品产生深度绑定关系。
比如说,你具备了某种资格,你就可以申请代言这一款产品,你就获得了这一款产品更高的盈利收益,这个会在后面说到代言的问题。
蓝晶社有一个积分体系,积分叫做魔力,魔力可以兑换蓝晶,而蓝晶就可以在商城里兑换商品,也可以获得以上所述的产品代言人的资格。
这个就好比,之前,你想拿下某个产品的高级代理,你要拿授权,而今天,你可以用蓝晶去兑换,就是这个道理。
自有品牌实际上是一个战略,逻辑是这样的,前端利用大量的CPS聚集起大量的用户粉丝,这部分是不需要赚钱的,当优质的用户产生之后,今天讲KOC,就是关键意见消费者,他们手里有大量的粉丝。
你跟KOC说,在你这里代言你的产品,不光可以获得产品的卖货差价,还能拿到某个产品的盈利收益,做股东,那KOC愿不愿意?一定愿意。
当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做一个又一个自有品牌之后,每一个自有品牌,都有大量的KOC入股,你想想这种场面,这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现在不就是在抢KOC的时代吗?
这就是一种降维打击了,你开始跟KOC分股份了,你想想对于那些传统的供货渠道来说,很难有抵抗力。
所以,蓝晶社的自有品牌,实际上就是一种战略,就是绑定KOC,永久的占领渠道。
蓝晶社有句话:和100万核心会员深度服务1000万家庭。
第四个关键词,共创共享。
共创,就是让用户变成经营者,这个就是社交电商经常讲的,分享价值。这实际上解锁的是用户的经营权。
共享的意思,就是共同享受大盘发展带来的收益,这实际上解锁的是用户的资本权。为什么要给用户资本权呢?这就要回到用户的消费行为,到底有没有价值,有了价值,才能够给他相对应的回报。
先问一个问题,用户的介绍有价值吗?
这个问题,在今天已经不难回答了,因为,你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自用省钱,分享价值。分享价值就是今天对于介绍这个行为的价值认可。
举个例子,以前老A去村子里买桃子,找不到人,在路口碰见了老B,老B告诉他,老C家里有,老A就去了老C家里买了100斤桃子。
老C卖了桃子,但是,他不知道,这里面老B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没有分给老B钱,这个介绍的行为,实际上是产生了经济价值。
但是,为啥没有变现呢?因为,老B的行为,老C不知道,也没有达成介绍变现的共识。
但是,如果老B的行为被记录下来了呢?又形成了推荐变现共识了呢?有价值的行为,就应该被记录下来,并且给到他应有的价值。
今天的社交电商,就是把介绍路径记录下来,然后,对财富来一个再分配。这是对于介绍行为的肯定。未来,供大于求的时代,买不买某个产品,取决于你身边的人有没有给你推荐。
供大于求的时代,挑选本身就是一个问题,如果有人做了这个工作,就是解决了一个难题,他应该是要得到回报的。有价值的行为,就是要变现。这说的是介绍的行为,要不要变现。
那么,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价值吗?比如说,我们在传统电商平台上面浏览页面,点击商品,还没有产生消费,有没有价值?
答案肯定是有的!因为用户的点击,平台收取了商家的分费用,广告点击费。实际上,用户的点击行为已经有了价值,因为这种行为,平台成功变现了。
那么,为什么用户点击变现的行为,平台不给用户分钱呢?
因为早期不需要认可用户价值,是流量红利时代,但是今年是存量流量时代。用户购买了商品,商家收到了钱,平台收取了中间的服务费。平台跟商家的获利,都是因为用户的购买行为产生的。
那为什么用户分不到钱,而商家和平台能分到钱呢?这是一个要与用户去分平台收益的逻辑。
用户行为,本身就对平台产生了贡献,它本身是有价值的,是符合经济学里讲的价值链的,也是价值链的关键一环,为啥不分给用户呢?这是与用户共享的逻辑。
共创共享,建立了一套跟用户分享价值的系统。不只是分卖货差价,还要分享平台的整个收益。
蓝晶社的快速发展,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与用户分享平台收益,并不是说他们靠给用户更多的补贴。这跟打土豪分田地是一个道理,你拿出来原本属于自己的东西,跟用户分享,那用户自然而然就来了。
蓝晶社的商业模式,我们用了四个关键词来解读。
第一,私域流量;
第二,全消费场景;
第三,自有品牌;
第四,共创共享。
我们发现,现在社交电商的红利期早已经不在了,已经开始又一轮的进化,并且越来越好玩了!
3
对标蓝晶社的制度模型
蓝晶社整套的制度设计模型,我认为就是共同体的思维在驱动。怎样去描述清楚这一套制度模型呢?
还是使用选取关键词的方式。
第一个关键词,共同体的思维。
共同体,实际上解决的是一个价值分配体系,如何记录价值,如何分配价值,如何让参与者在价值经济体增长中获益。
而和参与者分配价值,首先要做的就是记录参与者的行为。
一个用户贡献的衡量靠什么?比如说当下贡献,是过程贡献,还是结果贡献,也有未来贡献。当你把所有的行为记录下来后,你要如何去有效评估呢?
来举一个例子吧。比如,我在2008年在某宝花了1万块消费,跟今天我花1万块在某宝上消费,这两笔消费对于某宝平台所产生的价值,肯定是不同的。
肯定是08年那笔消费对平台的贡献大,区块链的应用有一个词,叫做时间戳,区块链还有几个重要的关键词,比如,智能合约,点对点交易,分布式记账等等。
时间戳,就是记录不同的用户在不同的时间维度里跟整体逻辑效应产生的贡献,它最终获得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它实际上是保证了在经济增长当中可以享受那个价值增长的收益。
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家面馆,老板认可用户给这个店面贡献的价值,他愿意拿出面馆的收益跟用户分享。他可以把这个分的周期设成1个月,也可以半年,一年。
比如说,你来吃一碗面,他就给你2个牌牌。你带人来吃面,他就给你1个牌牌。一年结束了,老板算算总共发出去多少牌牌,你就拿出利润的一定比例,比如说20%来除以这些牌牌数,然后给每个人发红包。
这是一种对待用户的方式,当然,你隔壁的面店是这样对待的,打折,促销,优惠券,这也是一种销售思维。
而这家卖店,相当于是给用户分你店里的收益,并不是按照一碗多少钱来分的,它不是一种销售思维。你想想用户会到哪一家去吃面?实际上,让每一个消费用户变成自己的股东,这就是共同体的思维。
第二个关键词,蓝晶的权益。
蓝晶社就是应用这样的思维,他们有一句话来描述:自用省钱,分享收益,蓝晶更有价值。就是说,在自用以及分享的过程中,可以获得蓝晶奖励,蓝晶是记录用户贡献的重要凭证,而蓝晶会随着平台的做大而增长。
比如说,签到、消费、分享、点赞,这些行为,都会赚积分,这个积分就叫魔力,而魔力又可以兑换蓝晶。你可以用来消费,也可以用来增长。
随着蓝晶社用户规模、交易规模的逐步增长,蓝晶所对应的权益也会变大,为了让用户能够享受在平台增长过程当中所获得的权益增长,蓝晶明确了几项权益:
第一项权益,可以兑换实物。
蓝晶社有一个兑换商城,这就好比是信用卡积分兑换,蓝晶也可以在商城兑换商品。
比如,兑换一个杯子,随着蓝晶的不断减少,兑换杯子所需要的数量也会越来越少。也就是说,蓝晶值钱了。
再比如,原来兑换杯子需要5000个蓝晶,但是随着平台增长,蓝晶升值,只需要4000个蓝晶就可以了,等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只需要3000蓝晶,再过一段时间,可能只需要2000蓝晶。
蓝晶为什么会少呢?
首先,蓝晶总的发行量是固定的,一开始,总共发行了10亿蓝晶数,先来固定这个数值。但是,有没有被开发出来,取决于参与者的贡献,而已经制定的获取蓝晶的条件。
比如,签到,消费,分享,这些行为都能获取多少积分,积分又能兑换多少蓝晶。蓝晶就是对于参与者行为的价值记录。不断消费,就会不断获取,蓝晶就会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10亿蓝晶,它只要少,就意味着有更多的用户注册进来了,有更多的消费。当少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他们就会选择所有的兑换比例下调一轮。这个兑换比例,就是上面说到的多少个魔力兑换多少个蓝晶。
这里的兑换比例的调整,是有一个数值的。蓝晶的余额每减少2%,就会上涨20%的合成比例。
用户在平台的行为贡献,首先是获得的魔力,魔力就是基础的用户贡献,这个是恒定的,然后,魔力可以兑换商品或者话费、支付宝充值(相当于变现了),也可以合成蓝晶,在魔力合成蓝晶的时候,有一个合成比例。
最开始的时候,100个魔力合成1个蓝晶,到现在515.97个魔力合成1个蓝晶。
这会体现两个点,一个是蓝晶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体现在兑换商品所需要的蓝晶数量会下降,同时获取蓝晶的难度也会提升,合成比例也会不断地上升。
这也是区块链的思维,是一种用积分体系,记录用户贡献,从而和用户分享平台价值的体现,兑换商城只是蓝晶的第一种权益而已。
第二项权益,可以兑换品牌或者产品代言人的权益。
正常来讲,把一个商品分享出去,会获得固定收益,但是在蓝晶社的蓝晶优选里,就是那个自有品牌战略,是招募供应商的,这些产品会设置一个额外的奖金池。
比如说设置额外的5%-8%,这样的奖励,这个奖励的获取解锁,是要靠蓝晶来兑换的。这些产品常规也能卖,只是你想赚更多,就要拿蓝晶去兑换。
比如说,有一款杯子,正常有10%的返利,你拿10个蓝晶代言,你就会拿到18%的返利。这也是消耗蓝晶的一种方式。
拿蓝晶去兑换更多品牌,或者是单品的代言权益,能获得更多的收益,也是一种赚取蓝晶的动力。
第三项权益,可以兑换用户合伙人身份。
一个用户的蓝晶数量,就代表他对一个平台的贡献,当他的蓝晶数量达到一定值之后,比如说1万个蓝晶,平台就会邀请他成为用户合伙人。这就是和用户分享未来。
比如说,有一个代理,你看他的后台数据,他带来了50万订单,购买人数10万人,这样的人有没有可能超过公司的中层,在未来公司上市的时候,拿到期权呢?
为什么只能给公司内部的人期权,为什么不给公司外部的代理期权呢?
这也是真正地和用户去分享未来。
那用户合伙人的眼前收益是什么呢?
可以分享当期的营业收入的奖励,目前这个营业收入的奖励是按照每周为单位来计算的。实际上就是和用户分享价值。每周拿出一部分收益,和用户合伙人分享。
比如,这一周拿出10万块来分,那如何分配呢?
基于用户合伙人的贡献占比,500股和5000股拿到的肯定是不一样的,然后这个基数再加上本周的销售比例,就会得出一个系数,这就是每周用户合伙人盈利收益方式。
这里面考核的就是两个纬度,一个是期权数,一个是销售力。
比如说,一个用户合伙人之前很努力,拿到了资格,但是,后来他因为各种情况不做了,没有了业绩,或者业绩很低,那就代表他的销售力不高,他不是拿不到了,而是拿的少了。
上面说到了两个关键词,第一个,共同体思维,第二个,蓝晶的权益。
第三个关键词,重构价值分配体系。
原来的传统经济学里的价值分配体系是这样的。出钱的可以拿钱,股东可以拿钱,干活的可以拿钱,员工也可以拿钱,现在很多人讲股权,就是说,投钱的人怎么分,讲期权,就是干活的人怎么分钱。
这里是没有一套给用户分钱的逻辑,而今天说打破原有的价值分配体系,就是给用户也分钱。
在新的价值分配理论里,就是要把用户包含进来,甚至是用户分享的价值要超过出钱和干活的。
因为,今天的用户价值已经越来越大了。这其实是改变了用户的生产关系。给投钱的人分钱,给干活的人分钱,还要给用户分钱。
老的生产关系已经解决不了新的问题了,因为与用户分享价值,改变了用户的生产关系。
比如说,我是一个平台消费者,我和平台就是消费者的关系,如果说我又是平台的员工,我就是消费者跟参与者的关系。如果我是员工,又有期权,那就是消费者加参与者加收益分配者的关系。
原来的这一套很好区分。
但是,今天的价值分配体系重构后,就变得复杂了,变得综合了。
只要是蓝晶社的用户,他就有了3个综合身份,既是消费者,又是参与者,又是收益的分配者。这是同时存在的,而不是泾渭分明。
只要消费就有积分,打个比方,只要有积分,就相当于我给销售人员记了帐,盖了一个章。
这些积分可以享受整个平台价值增长当中所产生的那个价值的增长,所以说,它既是参与者,也是分配者,所以,很难分清楚这个生产关系,实际上就是所有的生产关系都会并存。
这个生产关系打个包,就是共建共享的生产关系,也就是共同体的关系。实际上,这就是重构了一种新的价值分配体系。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对标蓝晶社的制度模型,用了3个关键词:
第一,共同体思维;
第二,蓝晶的权益;
第三,重构价值分配秩序。
从这3个关键词,来拆解蓝晶社的共同体制度模型。
再来看一下,蓝晶社的用户成长模型。
4
对标蓝晶社的用户成长路径模型
我们来看一下蓝晶社设计的用户成长路径。
第一个关键词,理事。
一个用户刚进来,注册之后,就是理事身份。他要做的第一个动作,就是推荐10个用户,就可以成为编号群主。成为编号群主后,就可以进入到群主群了。
所有的官方信息,培训,都会在群组群里面进行疏导,就相当于,他在成为群主之前是孤军奋战,而成为群主之后,就找到了组织。
第二个关键词,达标群主。
成为达标群主的条件是60个用户,并且用户要具有一定的活跃度,比如购物,登录签到,多浏览商品等行为。
第三个关键词,社长。
对于社长的要求是150人,也都是用户的数量。这150人并不全都是自己发展的,包括50个好友,100个粉丝,要求用户全部完成首单,并结算成功。
这就是整套的用户成长路径了。
比如,有1万蓝晶,就可以成为用户合伙人,而这个只是看蓝晶的数量表,并不会看级别。
所以,一个社长,都有可能成为用户合伙人,一个深蓝社长有可能不是用户合伙人,他的考核标准不一样。
所有的蓝晶是基于贡献来衡量的,而不是基于等级来判断的,也就是说蓝晶的贡献跟等级并不成正比。
这里补充一下,群主只是社群身份,本质只有理事、社长。
这一节,我们学习了蓝晶社的用户路径成长模型,用到了3个关键词。
第一,理事;
第二,群主;
第三,社长。
接下来,我们再来对标一下,蓝晶社的培训体系。
5
对标蓝晶社的培训体系
对于社交电商来说,用户的数量是很庞大的,如何更有效地提高用户的贡献度,培训体系的搭建就显得超级重要了。
在对标蓝晶社的培训体系的时候,我们还是提炼几个重要关键词,这样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这套体系。
第一个关键词,用户成长培训体系。
首先,有一个新人启航班,这是一个线上3天的培训,是针对刚刚进来的新用户的培训。
第一天晚上,讲关于行业的趋势,以及蓝晶社的优势,做一个解读,让大家有一个共识,这是官方的导师在做的事情。
所以,在内容设置方面,一天晚上设置一个主题,但是两个人分享,一个是官方导师,一个是群主。
第二天晚上,会讲用户的成长路径,就是一个用户进来以后,先是理事,怎样变成一个群主,怎样变成社长,再到深蓝社长,用户合伙人。
这一套成长路径。一定要让用户知道他的方向在哪里,他要如何达成这个方向,他才会有更加明确的步骤。
然后,就是导师分享。这个版块,导师分享自己的成长心得,怎样从理事成长到群主,成长到社长的。前面的官方讲,如果是分享知识的话,后面群主更多的就是实战经验。
第三天晚上,会讲如何拓新,以及达标群主的标准、线上线下推广方式和技巧。这就是如何起步的问题了,带着新用户一步步地走。
这是新人启航班,3天的内容设置。每天都是两个人分享,一个是官方讲师,一个是蓝晶导师。然后就是用户成长体系里面的第二个,叫做社长孵化营。
第一天先讲,社长的创业机会,社长的优势,社长的权益以及成为社长要具备的心态;
第二天会讲,关于社群推广的节奏,推广的一些技巧;
第三天会讲,社群的销售技巧,是一门销售的课程,就是如何成交客户的技巧,话术类。
上面说到了用户成长培训体系里面的两套了,第一套,新人启航班,第二套,社长孵化营。然后是第三套,深蓝孵化营。一层层地往上培养。
第一个分享,核心团队的挖掘和管理,因为他到了这个级别,一定是有团队的,如何去挖掘出来,如何去管理好,这就是重点。
第二个分享,社群运营,包括社群的活跃度,社群的管理。
第三个分享,社群的裂变,培训体系的裂变,培训体系的复制。
这里说的第一个培训,用户成长体系。第一,新人启航班;第二,社长孵化营;第三,深蓝孵化营。
第二个关键词,社群定制化培训体系。这是针对群主去制定的,但不是固定的课程,而是根据每个团队的需求来做专题定制课。
比如说,共识课,销售课,社群管理课,沟通技巧课等等。有的团队需要销售课,就上销售,有的团队需要沟通技巧课,这个就不会把它做成固定的流程。
第三个关键词,导师培养体系。这个课程的培训内容,就是导师的评选,导师的授课技巧,PPT的制作,这一类的内容设置了。
对于社交电商的体系来说,导师的培养和选拔是至关重要的。在实战的过程当中,把优秀的导师选拔出来,并给他们展示的舞台,这一点很重要。
第四个关键词,线下培训体系。就是针对外部代理的线下培训体系。这里也有三套体系:第一,沙龙;第二,会员见面会;第三,铁军特训营。
铁军特训营,就是针对群主的,在各个城市巡回举办,邀请整个社群里的优秀群主做集中性的分享。
会员见面会,就是由团队长自己发起,只要是当地的会员达到了100人,就可以邀请官方的培训讲师去分享,这个是分城市的,比如说,在南京,这个活动就叫做点亮南京,在北京,就叫做点亮北京。
创始团队、公司高层、官方讲师会在现场分享关于未来的规划设想。
沙龙,就是更小规模的聚会了,不管在哪里,只要群主能组织起20-50人的小型沙龙,蓝晶社就可以做一场沙龙培训。谁来分享呢?就是蓝晶大学招募、培养的蓝晶导师分享。
上面说到的就是整套的培训体系了。
第一,新人启航班;
第二,社长孵化营;
第三,深蓝孵化营;
第四,社群成长体系;
第五,导师培养体系;
第六,线下培训体系。
支撑上面整套大体系的就是6个人,就够了。
今天大块的内容差不多就这些了,我们发现整个蓝晶社的案例拆解下来,有一个感触最深刻的点,他一直围绕着一句话来讲:得用户者得天下。
不同的人对于这个“得”字的理解不同,导致了对于用户的反馈不同。
最早依靠性价比,然后是各种促销,然后是各种补贴,谁补贴的更狠,用户就到谁那里。
但是补贴这件事情,实际上是一种市场竞争行为,他满足的是用户无理由的贪念,而对于商家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伤害,说到底就是资本的烧钱游戏。
而今天,我们看到蓝晶社提出来的一个观点,与用户分享价值,实际上,他是把人们对于价值这件事情的理解范畴给扩大化了。
你点击产品,浏览网页,签到,购买产品,这些行为,统统的算作是给平台贡献的价值,那平台赚钱了,壮大了,自然而然的就要给贡献者去分配收益。
这种跟用户分享价值,实际上是把企业跟用户连接起来,组成了一个共同体。
而肯定了用户的消费价值,以及给他开通一条通道,就是建立了一种跟用户分享价值的体制通道。这就是一种土壤生态,会让用户愿意在这个生态里面扎根生长。
当用户愿意在企业搭建起来的平台里面耕耘的时候,就是平台那句话,得用户者得天下,真正践行的时候。
当有更多的企业都在跟用户分享价值的时候,这个社会的生产关系会呈现出一种怎样的态势呢?
在最后截稿的时候,石添还特意打过电话来,跟我讲了讲蓝晶社最近的一些新的变化,原来的魔力值,之前的用途只能是合成蓝晶,这是一个长期的利益。
但是,现在,用户可以自由选择,可以自己兑换现金,这就是满足的短期利益,对于用户来说,是要短期利益,还是长期利益,选择权拿在了自己手里。
今天蓝晶社的案例对于行业来说,是一个非常有益,非常大胆的探索,我们将会保持持续的关注。
感谢蓝晶社联合创始人石添的无私分享。
6
重要提醒
本期的内容就到这里,这一期内容我带着大家对标学习了蓝晶社的四个体系。
第一,蓝晶社的商业模式;
第二,蓝晶社的共同体制度模型;
第三,蓝晶社的用户成长路径;
第四,蓝晶社的培训体系。
每一个板块都是很大,都很体系化,听一遍是吸收不了的,为了便于你吸收,我们把本期的内容,制作成了思维导图,如何获取到这个思维导图呢?